课时作业(一)
时间 / 40分钟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
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板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鲜艳,可见是吉祥卜。其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的祭祀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 ( ) 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 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 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的唯一史料
2.“夏、商以来的所谓诸侯,都是古代自然发生的部落,他们的存在即非天子所建,天子自也不能无故地废去他们。于是周初列爵分土,只索明定一个办法,表示政由己出,所有锡土分茅的荣典,都是天子亲亲奖功的恩赏。我们只看当时的封建,便可明白周初的开国方略了。”由此可见 ( ) A.三代分封的诸侯都位高权重 B.周朝代商并继承了商的分封制 C.“当时的封建”显示了王权至上 D.周的开国方略侧重于广封宗亲
3.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称为“三监”)于其地附近监视武庚,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4.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君臣隶属关系。据材料可知 ( ) A.周代国家地方自治政权普遍建立 B.王权至上、强本弱末是根本原则 C.分封地域覆盖了中华民族发祥地 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
5.[2024·山东烟台模拟] 王国维先生认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这表明当时 ( ) A.宗法制未完全确立 B.统治秩序混乱 C.王位世袭制激化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专制
6.[2024·河北邯郸一模] 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
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
( )
B.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C.“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
7.《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 ) A.是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B.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8.流传至今的《彭氏家训》中写道:“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循乎礼……务勤俭以兴家庭,务谦厚以处乡里。”据此可知古代宗族管理的主要价值是 A.保证宗族内部团结 C.维系家国社会稳定
B.规范血缘伦理关系 D.传承家族礼仪文化
( )
9.[2024·山东济南期末] 据《史记》载:“王(周厉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材料说明当时 ( ) A.手工业者有自由思想 B.君主暴政,王室走向衰微 C.统治者恢复了礼乐制度 D.社会生活中士逐渐活跃
10.[2024·山东青岛模拟] 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被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 ) 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1.[2024·山西太原期中]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写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 )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与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 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子弟之制”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发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课时作业(二)
时间 / 40分钟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一、选择题
1.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 )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得出的结论是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2.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
( )
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C.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
3.《管子·海王》中记载,在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翻土农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 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4.[2024·河南郑州质测] 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鲁国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5.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 ) A.推广精耕细作模式 C.抑制土地兼并
B.推动社会转型 D.改变地租形式
( ) ( )
6.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7.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8.《吕氏春秋·上农》中写道:“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这主要体现了 ( ) 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
C.农耕经济下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观念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9.读下图,以下符合此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 )
( )
A.生产关系开始调整 B.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 C.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D.郡县制在全国实行
10.[2024·山西太原期末] 下图是山西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依偎、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使其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 )
A.是晋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由技艺高超的私营工匠制作
11.《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后边的横木)与
(车厢底板下扣住横轴的装置)焉,四尺也;人长
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 ) A.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12.[2024·山东济宁模拟]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仍是用青铜制造的。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