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题申报\\大学生课题申报 课题论文: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
编者按: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DBA060088)成果《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发表于《教育研究》202X年第10期。
[摘 要] 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是其逐步纳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其与心理健康概念形成相互依存关系的历程。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生涯规划完成其根本任务、实现其终极目标的途径是活动探索和体验学习。生涯规划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教育价值不容忽视。
[关键词] 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生涯发展;个体发展 [作者简介] XXX,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XXX,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博士生 (北京 100872)
十几年来,我国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急剧增加,研究者积极整合各学派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已经在一些重要方面达成了共识———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1]。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实践的结合也受到人们充分的关注,各类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均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与此休戚相关的主题———生涯规划,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在我国却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一、对生涯规划的理解
生涯规划概念,虽说在我国并不为人熟识,但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这个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职业辅导领域,意指通过信息给予,帮助个人选择职业,做好就职准备,进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后来,随着个体观、发展观的转变以及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发展,研究者提出,职业辅导应从只关注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和以提供信息为主转变为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并主张以毕生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职业辅导,不能局限于静态的、单一时间点的职业选择,而应将职业行为置于人类发展的整体架构中加以考察。这些观点推动了“生涯”和“生涯辅导”观念的产生。生涯就纵向而言,所关注的范围从幼儿园到退休甚至死亡,也就是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就横向而言,其范围不只局限于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而是覆盖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涯辅
导”也完全超越了职业辅导,强调从诸如生涯决策能力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人价值观的发展、个体的差异特征、对外界变迁的适应等不同角度对个体进行辅导。目前,研究者普遍认同“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其所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和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和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2]。
从生涯规划该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涯规划的理解经历了从关注人与事的简单谋划到关注人内在的心理特质和心理过程,以及人与环境互动的内在机制的过程;从关注个体单一时间段的活动到关注个体毕生发展的过程;从关注生活中的单一事件到关注生活中统合各种角色的所有事件的过程。这种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由静态到动态的研究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同时,在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过程中,逐渐与心理健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涯规划作为一种体现人之主动性、创造性的动态的过程,已成为实现心理健康的计划、蓝图和行动方针;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个体进行适宜的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保证。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