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章 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述
本工程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地下2层,地上23层,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耐火等级一级,抗震设防裂度8度,结构类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为桩承台基础。室内外高差0.6米。±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801.940米。基坑承台底标高为-10.5米。
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一)工程地质
第一层:填土 土层厚度 3.6米
第二层:粉土 土层厚度 2-7.8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80 KPa 第三层:粉土 土层厚度 4.9-6.3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30 KPa
第四层:粉土 土层厚度 6-8.8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0 KPa
第五层:粉土 土层厚度 6-9.1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20 KPa
第六层:粉土 土层厚度 2.2-9.9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50 KPa
第七层:粉质粘土 土层厚度 8.4-10.6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70 KPa
第八层:粉土 土层厚度 9.3-12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80 KPa
第九层:粉质粘土 土层厚度 12-15.5 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00 KPa
第十层:粉质粘土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20 KPa
(二)水文地质
本场地水位埋深2.6-3.4之间,稳定水位标高在797.85-798.87米,地下水位类型为潜水,水流向为由东向西,主要受大气流向,侧向径流补给。本工程挖土水位需降至-12米。第7层为粉质粘土,淤泥隔水层,层厚度为2.2米。
三、施工场地条件
本工程位于医院南北住院楼之间,施工场地非常狭小。南至住院楼轴线7米,北至住院楼轴线5米,东至锅炉房8米,西至门诊楼7.5米,施工场地狭小。
第二章 支护、支撑系统的结构设计及降水
一、支护、支撑结构选型(详见支护方案)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范围的土层主要为填土、粉土、淤泥。依据基坑开挖深度及工程周边贴近住院楼的特殊情况,本基坑支护采用Ф900@1250钢筋混凝土桩,1000*800冠梁,Ф630钢管内支撑支护,止水帷幕采用水泥搅拌桩Ф500, 3排。由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并请专家论证。 二、降水井、回灌井设置(详见降水专项方案)
降水井:沿基坑长方向分四列布置,井距11米,横向16米。井深16.5米。 回灌井:沿基坑四周设置回灌井,每隔12米一孔,井深约12米。 三、基坑监测(详见沉降变形监测方案) 1、监测内容
(1)基坑周边沉降及位移监测
监测点和控制点均采用钢筋水泥制作,设置稳固。采用J2光学经纬仪或全站仪观测水平位移,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垂直位移。基坑开挖期间每每天观测1-2次,时间为上午开工前,下午收工后。对支护结构进行内力和变形监测。在靠近住院楼两侧,布置六个斜侧孔,监测支护桩的变形。
(2)地下水位监测
观察井:基坑内设置2个,基坑外东西两侧各设置2个。 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挖第二步土时,每天观测一次。
本基坑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允许值,基坑按安全等级一级考虑,最大水平位移允许值为30mm。各项监测项目在基坑支护施工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基坑监测完成时间为基础周边回填到室外地坪,从基坑开挖到底面,再到基础周边回填至室外地坪,这段时间的观测间隔时间为7天。
监测数值表
监测项目 土体沉降 墙体倾斜 墙体水平位移 警戒值 25mm 25mm 25mm 控制值 30mm 30mm 30mm 危险值 40mm 40mm 40mm 第三章 基坑开挖及排水
一、基坑开挖
1、本土方工程计划工期为65天。
2、水位降至挖土底标高-0.8至1米时开始挖土。降水的同时设立塔吊,工作塔吊立起后开始设置防护墙。
3、本工程挖土计划用斗容量为1.3方反铲挖机1台,0.6方反铲挖机3台,长臂挖机1台,20t自卸汽车10辆。
4、土方计划从西向东分三步开挖,第一步挖深3米,土方量约为4000方,计划5天完成。第二步挖深5.2米,土方量约为35000方,计划45天完成。每班需要15人配合淸土、修边。当第二步土方挖出工作面后,开始支撑,支撑用塔吊和汽吊吊运安装。支撑与挖第三步土桩间土与基础梁土同时进行,土方量约为8010方,用0.6方反铲挖机一边挖土一边倒运,每班需要20人配合淸土、修边。挖至东基坑边时,换成长臂挖机挖土。小挖机最后用汽吊吊出基坑。在基坑内做盲沟,并设置集水坑。基底以上30cm,采用人工开挖,严格控制最后一次开挖,严禁超挖。
5、挖第一步土时放坡修路,路宽4米,路基压实后,铺双层250*250枕木十字摆放,用Ф6.5捆绑固定,排成两行供自卸车巡回通行。枕木随挖土进度及装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