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企业类型划分和定义因国家和机构而异,在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内相关法规意见把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在国际上,通常少于500 人的企业被定义为小企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采用更广泛的定义,并将中小企业视为雇员不超过200 人,营业额低于7400 万美元的企业。
在国内小微企业的资产总额,工业企业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不超过1000万元;从业人数,工业企业不超过100人,其他企业不超过80人;税收指标,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给出了一组数据:“我们有2000 多万的小微企业法人,此外还有6000 多万的个体工商户,这些小微企业占了市场主体的90% 以上,贡献了全国80% 的就业、70% 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 以上的GDP 和50% 以上的税收。”
人行另一份报告显示,小微企业对中国实体经济支持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
金融服务支持并不匹配,行长易纲的相关演讲报告中提到2017年末中国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总余额比例与小微企业对中国占GDP贡献价值的各自比重差距较大、与纳税占国家税收相差比重对比也是差距很大,即中小企业贡献很大但得到的金融支持很小,如果扶持中小企业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世界银行年初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5600万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融资需求规模高达 4.4万亿USD,与目前实际服务的规模融资缺口为1.9万亿USD折合约12万亿元人民币。
小微企业自身的难点
1. 高风险、非标准化、缺乏抵押品及信息不对称:在过去的十年中,许多研究人员和学者试图分析小微企业获取融资难的原因。从小微企业自身考虑,典型的挑战包括:拥有大量的非正规业务和高风险性,极度多元化,缺乏可靠的数据以及缺乏抵押品。
2. 高门槛,低成本效益:包括银行和小额信贷机构,往往发现中小微市场的准入和运营壁垒很高。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和异质性使得小微企业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带来了低成本效益。
金融机构的难点
1、传统金融机构的痛点之一是解决方案创新乏力——例如,目前银行多采用相对标准的银行产品,但是不同的产业不同规模的客户对产品特性要求差异化
却很大。
2、银行对行业聚焦和洞察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行业洞察已成为制约公司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瓶颈。虽然目前银行开始积极投入行业研究力量,并且能够对行业变化的宏观方向做出一定的判断,但是对如何聚焦行业和客户深感困惑。
3、客户精准服务能力有限:行业专业化的另一个成功要素在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牢牢把握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和风险特征。而由于银行在行业与客户研究方面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方法,导致了无法真正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也就无法做到精准服务。这也是银行在面对产业链中大量中小企业机会却感到束手无策的原因。
小微金融趋势
1、 加速构建小微金融线上流量入口:部分领先银行已经构建了两类小微流量
入口:一是塑造小微金融专属APP,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以及浙商银行;二是嵌入小程序、网络平台API,作为APP 的衍生形态,包括交通银行、民生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在用户体验、场景嵌入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小微信贷的数字化变革。
2、 将小微金融产品服务融入手机银行APP: 大部分银行采用将小微金融产品嵌
入手机银行APP 的做法,并在产品设计上偏好于传统的抵押、担保“硬约束”申贷要求。
3、 塑造场景化金融、数字化运营思维。银行业通过携手更多的金融科技公
司、政府部门与网络服务平台等市场主体,各类金融科技底层技术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