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幼儿园课程概论修改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幼儿园课程概论

一、填空、单选:

1、“课程”在我国始建于唐代。

2、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3、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4、博比特是目标模式的创始人,提倡“活动分析法”,他于1924年出版了《怎样编制课程》一书。

5、在此过程中,“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创立的“泰勒模式”被公认为目标模式经典形态形成的标志。

6、课程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

7、科目设计强调的中心是分开的科目,主要哲学基础理论是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哈里斯、罗伯特·赫钦斯。

8、经验中心设计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进步主义运动时期,强调的中心是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主要哲学基础理论是进步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拉格、舒梅克等。 9、生活情景设计强调生活功能或生活状况,它强调的中心是生活(社会)问题,主要哲学基础理论是改造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塞、斯特拉特梅尔、福克纳和麦金。

10、如我国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教育目的的规定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1、如我国1996年3月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促进起身心和谐发展”。

12、2001年6月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与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有明确的目标。 13、贯彻保教结合的原则:

保教结合是幼儿园教育的总原则,在生活活动的实施中体现尤为明显。

14、观察阶段的要点: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窗口。毫无疑问,观察是教师准备

可编辑范本

.

游戏与介入游戏之间的桥梁。

15、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八年研究”期间提出了“课程评价”的概念。 16、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泰勒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CIPP模式是美国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 外观评价模式是由心理测量学家斯塔克于1967年提出的。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斯克里文提出的。” 差距评价模式是由普罗佛斯提出的。

17、在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克伯屈于1918年发表了《方案教学法》一文,我国一般译为《设计教学法》,文中就提出并倡导这种教学。 18、区域活动的指导取向:生态学(详见194)

19、陈鹤琴先生认为,课程是达到目的的工具,而确定目的,首先要确立儿童是主体的思想。他指出儿童、教师和教材是教育的三大要素。

20、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开始实验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方案,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与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2、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强调将儿童感兴趣的当代社会生活问题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课程与教学组织的中心。 3、课程开发:是一种决定、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探讨形成、实施、评价和改变课程的方式、方法。

4、课程设计:指“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课程基本要素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或安排”。

5、论理组织法: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6、心理组织法:是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

可编辑范本

.

7、课程实施: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或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即教师依据课程计划组织课程活动的过程。

8、所谓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事先选择的主题组织的教育活动。

三、简答、论述:

1、课程功能视角的课程类型:美国斯坦福大学艾斯纳教授提出三种

①显性课程:也称“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即官方规定的、外显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的教育影响。

②隐性课程:即教学方法、奖励制度、组织结构、学校环境的“副产品”,也即非预期的影响。

③悬缺课程:即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即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课程,是二者的差距。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幼儿园课程本质(概念)的认识发生了一下一些重要的变化:

⑴幼儿园课程重心的转变。即课程由“学科”到“经验”的变化,实质是课程由“重物”到“重人”的转变,突出了儿童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整体发展。

⑵幼儿园课程态性的转变。即课程本质观由静态走向动态,从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理解为静态的知识、内容到把课程理解为动态的活动,儿童的学习活动,幼儿园所有活动的总和。 ⑶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确立。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将课程的目的指向了学习者有益经验的获得与身心的健全发展。

⑷幼儿园课程涵盖性的增强。幼儿在园的一切有教育性的活动都是课程,既包括严密计划与组织的正规的显性课程,也包括对幼儿无形之中发生影响的非正规的、计划外的隐形课程。 3、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一)基础性与启蒙性

直接影响幼儿在这一阶的经验及发展,从而为其今后甚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而具有基础性。幼儿阶段是人一生的启蒙阶段,所以幼儿园课程就帮助他们认识周围世界,使他们在原有发展水第平的基础上身心得到初步的锻炼与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 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宜的提高。

可编辑范本

幼儿园课程概论修改版

.幼儿园课程概论一、填空、单选:1、“课程”在我国始建于唐代。2、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3、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4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aexj87j0u38gut0xsx29kcek7hlwh013w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