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影像医学属于生物影像,并包含影像诊断学、放射学、内视镜、医疗用热影像技术、医学摄影和显微镜。另外,包括脑波图和脑磁造影等技术,虽然重点在于测量和记录,没有影像呈显,但因所产生的数据俱有定位特性(即含有位置信息),可被看作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医学影像。
核医学是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可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 。前者又与临床各科紧密结合并互相渗透。核医学按器官或系统又可分为心血管核医学、神经核医学、消化系统核医学、内分泌核医学、儿科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等。
70年代以来由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发展,以及放射性药物的创新和开发,使核医学显像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它和CT、核磁共振、超声技术等相互补充、彼此印证,极大地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水平,故核医学显像是近代临床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分为放射临床应用方面,又称为医学成像,或影像医学,有些医院会设有影像医学中心、影像医学部或影像医学科,设置相关的仪器设备,并编制有专门的护理师、放射技师以及医师,负责仪器设备的操作、影像的解释与诊断(在台湾须由医师负责),这与放射科负责放射治疗有所不同。
在医学、医学工程、医学物理与生医资讯学方面,医学影像通常是指研究影像构成、撷取与储存的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的研究开发的科学。而研究如何判读、解释与诊断医学影像的是属于放射医学科,或其他医学领域(如神经系统学科、心血管病学科...)的辅助科学。学(包括X线、CT、磁共振和介入放射学)、超声医学及核医学三部分。
本学科研究内容以下6个部分:器官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其解剖基础;各个系统疾病的影像表现、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正常和病理组织的功能成影和分子影像学;介入放射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应用;医学影像的图像处理;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主要课程有:基础病理学、神经解剖学、高级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基础免疫学、医学影像学、临床CT诊断学、磁共振成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超声医学、超声心动图学、实验核医学、核医学、分子核医学、临床病理生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医学文献检索、实验动物学、医学情报分析研究、分子免疫学、人体图像学、心脏功能与解剖等。
开设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学校目前有92所。且每个学校该专业的人数也非常之多,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是一个让大多数学生都渴望学习的一个专业。
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主要到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到大型的医疗设备公司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医学影像仪器的性能有很大改进。目前医学影像技术成像清晰,分辨率高,不仅能显示正常与异常结构的轮廓和形态,而且可以观察器官的血液、代谢及其机能,己经广泛用于多个系统和部位各种疾患的检查和诊断,使诊断水平有很大提高,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在介入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使许多疾病能得到微创治疗,特别是对某些肿瘤的治疗效果可与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相媲美,已成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核医学是涉及多个学科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新兴科学。它以诊断部分为整体,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疾病的诊治。近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核电子学、核药学、细胞杂交瘤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加速器微型化等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渗
透,不断推动着核医学的发展,如分子生化的PET显像技术出现,第一次实现了人类活体内分子水平的研究。
经过影像医学和核医学工作者多年努力,我国影像医学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内许多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些研究项目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但在基础理论研究、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和仪器设备的研制以及新的影像技术开发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在一些实力较强的地区和医院发展很快,是临床医生诊断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有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核医学医生的参与才能更好的完成。
总体而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目前就业形势好于临床,可是这个专业对于医院来说要的人非常少,很容易饱和,几年后就业将会是个问题。学检验,法医,麻醉就以后的形势来说将好于影象。
在过去五年,该行业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与发展。2018年,从业人员的数量为20,500,到2023年时候,将会有大约22,800的人才需求量,而全澳拥有该专业的大学不到十所,这也是为什么该专业的毕业生炙手可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岗位上的供不应求之外,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情况也非常的客观。澳大利亚毕业生全职工作的平均工资为AU$1230/周 (约为¥6150),而医学影像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工资为AU$1720/周 (约为¥8600)。
从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年龄情况看,以25-54岁为主力军,25-34岁的从业人员占据该领域的40%+,所以毕业生大可不必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学校排名: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学校名称 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四川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评估结果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山东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吉林大学 同济大学 郑州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南开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苏州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