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思想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一种精神病症的治疗方法,也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理论。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代表人物有安妮·弗洛伊德和梅兰妮·克莱因等。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流派的理论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哲学观,构成了现代西方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1]
中文名 精神分析心理学 外文名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 psychoanalysis 别 名 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产生时间 1895年 代表人物
安妮·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
目录
1历史背景
? 社会背景
? 思想背景
? 科学背景
2发展历程
? 理论开端
? 梦论产生
? 学派成立
? 学派分裂
? 学派现状
3理论体系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理论观点
4主要贡献 5主要缺陷
1历史背景编辑
社会背景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首先,它是弗洛伊德企图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病态现象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帝国特别是维也纳在经济上由资本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在政治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互相交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精神沮丧,致使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其次,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试图解决犹太人家长制和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压抑所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的产物。虽然资本主义极力宣扬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反对禁欲主义,要求婚姻自由,但是当时的奥地利帝国由于维多利亚时代遗风犹存,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社会里,宗教气氛依然非常浓厚,社会禁忌十分严格,特别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上更是如此,完全否定妇女在性方面的平等权,使女性的性本能受到严重压抑,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作为治疗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精神分析,正是适应这些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思想背景
德国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对弗洛伊德的影响非常大。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直接受到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莱布尼茨的微觉学说、赫尔巴特的意识阈概念、费
希纳的无意识思想、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以及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的影响。
弗洛伊德曾听过布伦塔诺三年哲学课程。布伦塔诺对他的思想主要有两点影响:一是心理现象的意向性、能动性的观念,以及心理现象的能动力量是只存在于内在世界的一种“内在的客观性”;二是间接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发生学的观点。莱布尼茨是近代第一个肯定无意识心理现象的人,他把微觉视为未被意识到的无意识,是积极主动活动着的东西。微觉形成一个浮动的冰山,它那不大的山峰为智者观察自身活动打开了眼界。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的价值就是受此启发。赫尔巴特认为意识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他关于无意识和意识等差的观念、关于心理活动的冲突、排斥和复合的观念,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明显的影响。弗洛伊德公开承认费希纳的无意识思想对自己有重要影响。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思想也与弗洛伊德思想也有多处相似之处。弗洛伊德还极为敬佩尼采,称尼采的一些猜测和直觉,常常惊人地与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也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影响:重视无意识的地位、肯定无意识的可能性以及悲观主义倾向。[2]
科学背景
19世纪盛行能量守恒和进化论的思想,这些科学思想通过弗洛伊德大学时代的老师、著名生理学家布吕克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世纪中期赫尔姆霍茨提出能量守恒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至另一个物体,却不能被消灭。赫尔姆霍茨还指出,有机体内除了普通的物理和化学力外没有别的活动,心理能就是脑细胞所提供的物理能。深受这些思想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人从大自然获得能量,又为某种目的消耗能量,人类的行为就是能量释放的结果。
另外,弗洛伊德也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经过不断的进化而形成的,是从动物阶段过渡到人的阶段,在许多方面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把人生物学化的观点就构成了弗洛伊德本能论的依据。他也把人的本能和动物的本能等同起来。
最后,当时的医学,主要是精神病学背景,也对精神分析的产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精神疾病的原因和治疗一直是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在文艺复兴以前,对精神病的认识和治疗一直是迷信观点占统治地位。文艺复兴后,由于科学和社会思想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神错乱是一种疾病,对精神疾病应予以治疗。德国精神病学者格里辛格尔提出把精神病的原因应归为大脑病变,并于1845年提出了生理病因学的观点。但是很快心理病因的观点也开始形成起来。心理病因观是指在心理或精神方面寻找行为异常的原因。精神分析就是主张心理
病因观点的一些人发展起来的,而维也纳医生麦斯麦可以说是心理病因说的先驱。1843年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提出以精神催眠代替麦斯麦的“通磁术”,正式确立了催眠术的概念。后来催眠术分为两个派别,弗洛伊德分别向两个派别进行了学习。[3]
2发展历程编辑
理论开端
弗洛伊德17岁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他和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开设了私人诊所,专门治疗和研究神经症。1885年和1889年,他两次赴巴黎学习催眠术。1885年,他和布洛伊尔在用催眠术治愈了几例神经症的基础上,合著出版了《癔病研究》。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开端,因为在采用催眠术治疗神经症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确立了精神分析的基础。例如,他们发现,在催眠状态下让病人说出厌恶的经历,会使症状减轻或者消失,这被称为谈话疗法或宣泄法;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还可能把对自己亲人的感情转移到医生的身上,这在后来被称为移情,等等。不过,两位合作者在神经症的根源是否与性有关系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因此二人中断了友谊和合作。
梦论产生
在后来的医疗实践中,因为催眠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及机理的不明确,弗洛伊德逐渐放弃了催眠术,改而用清醒状态下的的自由联想法。由于许多患者会在自由联想时谈到自己的梦境,所以,通过对梦的研究,弗洛伊德在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该书构建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对许多知识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派成立
1908年,在奥地利西部的萨尔茨堡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会议决定出版《精神分析年鉴》。同年弗洛伊德组织的“心理学星期三讨论会”改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这些都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正式成立。1909年,他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赴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的成立周年纪念活动,并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这意味着他的理论终于赢得了国际的承认和重视。
学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1911年,阿德勒宣布退出精神分析学会,随后创立了个体心理学。1914年,荣格也离开精神分析学会,逐渐形成了分析心理学。但弗洛伊德仍然为捍卫自己的学说作着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已经不止是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而且成为一种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4]
学派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席卷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精神病发病率大大增高,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复杂因素,其中尤以经济因素为主。精神分析学者也日益认识到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开始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纷纷修正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这些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发展形成的流派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被称为古典精神分析学派。[5]
3理论体系编辑
研究对象
在弗洛伊德理论前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三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了人的无意识(non-conscious)。意识是指可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是传统心理学集中研究的领域。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防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精神分析的主要对象。
到了弗洛伊德理论后期,弗洛伊德对以三种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学说做了修订,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指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自我之间,监督自我,予以适当满足。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应地发展为研究这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