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后赤壁赋》《五代史伶官传序》《答司马谏议书》
一、《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 ,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 , ”,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 ,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5.“ ,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6.“ , , ”,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7.“ , , ?”作者用一个反问句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二、《后赤壁赋》(苏轼)
8.《后赤壁赋》中,苏轼用“ , 。 , ”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美的享受。
9.苏轼复游赤壁时,所见所感都与初游赤壁所见初秋之景迥然不同,心生感慨,“ , 。”
10.《后赤壁赋》中,当苏轼独自一人登临绝顶时,那“ , ”的场景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11.《后赤壁赋》中“ , , , , , ”写一只横江东来、长鸣而过的孤鹤。为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使文章再起波澜,为下文写梦埋下伏笔。
12.《后赤壁赋》结尾表达苏子对前途、理想、追求相当迷茫,内心空虚无着但语义双关的句子: , 。 , 。 13.《后赤壁赋》“ , , , ”几句描写初冬月夜之景,作者踏月而行,十分欣喜。
14.《后赤壁赋》表现作者由阴森险恶之景色而感到的悲恐,不能长久停留的的句子: , , 。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5.《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 , 。
1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 , ”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1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令人鲜明,催人谨醒。
18.《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绘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欲抑先扬,一盛“ , , , ”一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力透纸背,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19.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用“ , ”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20.《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 ? ?”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2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 , ! 四、《答司马谏议书》
2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在结尾用“ , ”两句聊表敬意。 23.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王安石例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当面对着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依然坚守自我,“ , , 。” 24.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而王安石则认为自己有理有据,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 ,不为侵官; , ,不为生事; ,不为征利; , ,不为拒谏。”一一作答,自觉问心无愧。 2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 ”一句揭示当时士大夫长久以来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附和世俗、讨好众人的面貌,这也是他潜心变法的重要原因。 2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 , ”一句概括了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一一作出解释。 2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如果司马光指责他“ , , , ”。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如果叫他秉承祖法,无所作为,那他就不敢苟同了。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理解性默写答案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然力不足者 5.而无物以相之
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9.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0.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11.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2.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3.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14.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1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7.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20.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2.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25.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6.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7.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