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王镜岩 生物化学 第三版 考研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触的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区域。因此,人们认为,酶分子中有一个活性中心,它是酶分子的一小部分,是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的场所。活性中心是有酶分子中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它们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甚至位于不同的肽链上,由于肽链的盘曲折叠而互相接近,构成一个特定的活性结构。因此活性中心不是一个点或面,而是一个小的空间区域。 2.分类 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按功能可分为底物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前者负责识别特定的底物并与之结合。它们决定了酶的底物专一性。催化部位是起催化作用的,底物的敏感键在此被切断或形成新键,并生成产物。二者的分别并不是绝对的,有些基团既有底物结合功能又有催化功能。

Koshland将酶分子中的残基分为四类:接触亚基负责底物的结合与催化,辅助亚基起协助作用,结构亚基维持酶的构象,非贡献亚基的替换对活性无影响,但对酶的免疫、运输、调控与寿命等有作用。前二者构成活性中心,前三者称为酶的必须基团。

活性中心以外的部分并不是无用的,它们能够维持酶的空间结构,使活性中心保持完整。在酶与底物结合后,整个酶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这种扭动的张力使底物化学键容易断裂。这种变化也要依靠非活性中心的协同作用。

一般单体酶只有一个活性中心,但有些具有多种功能的多功能酶具有多个活性中心。如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是一条109kd的肽链,既有聚合酶活性,又有外切酶活性。 3.形成过程 有些酶在细胞内刚刚合成或分泌时,尚不具有催化活性,这些无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酶原通过激活才能转化为有活性的酶。酶原的激活是通过改变酶分子的共价结构来控制酶活性的一种机制,通过肽链的剪切,改变蛋白的构象,从而形成或暴露酶的活性中心,使酶原在必要时被活化成为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功能。

4.研究活性中心的方法 酶的底物和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特点有助于研究酶的活性中心的结构。酶的最适pH及速度常数等动力学特点也可提供一些信息。

化学修饰在活性中心的研究中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活性中心的基团反应性常与其他基团不同,所以一些试剂可以专一性地与活性中心中的某种残基反应,而不与活性中心外的残基作用。如DFP(二异丙基氟磷酸)可与活性中心中的丝氨酸反应。TPCK(N-对甲苯磺酰苯丙氨酰氯甲基酮)的专一性更强,只能与糜蛋白酶活性中心的His-57结合,称为亲和标记。它是底物类似物,烷化剂。TLCK(赖氨酸衍生物)作用于胰酶的His-46。某些试剂的专一性不强,可用差示标记法:先用底物类似物保护活性中心,加入修饰剂,与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反应,然后除去抑制剂,再加入放射性标记的试剂,此时试剂只能与活性中心的基团反应,测定放射性的位臵,即可找到活性中心。 紫外、荧光、园二色光谱等方法也可用与活性中心的研究。在酶与底物结合时,位于底物结合部位的生色团必然会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导致其光谱的变化。这些生色团可以是酶本身带有的,也可以人工引入。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判断活性中心的构成,

也可以研究催化的反应过程。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是X-射线衍射。

三、同工酶

同工酶是同一生物催化同一反应的不同的酶分子。同工酶的催化作用相同,但其功能意义有所不同。不同种生物有相同功能的酶不是同工酶。同工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活性中心,但其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不同。同工酶的细胞定位、专一性、活性及其调节可有所不同。每种同工酶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意义。如乳酸脱氢酶(LDH)是由4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亚基有A(M)和B(H)两种,有5种同工酶:LDH1(H4)、LDH2(MH3)、LDH3(M2H2)、LDH4(M3H)、LDH5(M4)。M、H两个亚基由不同基因编码,在不同细胞中合成速度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5种同工酶的比例不同,经电泳分离后会得到不同的同工酶谱。人体心肌中LDH1和LDH2较多,而骨骼肌中LDH5较多。M亚基对丙酮酸的Km较高,且不受底物抑制,因而肌肉可生成大量乳酸;H亚基的Km小,并受底物抑制,随底物增加很快饱和,所以心脏生成乳酸很少,此酶主要用于乳酸的氧化。临床上通过分析病人血清LDH同工酶谱,有助于诊断病变发生的部位。如心肌损害时血清中LDH1升高;肺损害时LDH3升高。

第三节 酶的催化机制 一、酶与底物的结合

酶与底物结合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盐键和范德华力。盐键是带电荷基团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疏水基团之间的作用也称为疏水键。

酶与底物的结合是有专一性的,人们曾经用锁和钥匙来比喻酶和底物的关系。这种“锁钥学说”是不全面的。比如,酶既能与底物结合,也能与产物结合,催化其逆反应。于是又提出了“诱导契合学说”,认为当酶与底物接近时,酶蛋白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象发生改变,变得有利于与底物的结合和催化。

二、酶加快反应速度的因素

酶加快反应速度主要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即底物分子达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例如脲酶可使尿素水解反应的活化能由136kj/mol降到46kj/mol,使反应速度提高1014倍。酶的催化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邻近定向 对一个双分子反应,酶可以使两个底物结合在活性中心彼此靠近,并具有一定的取向。这比在溶液中随机碰撞更容易反应。对不同的反应,由分子间反应变成分子内反应后,反应速度可加快100倍到1011倍。

2.底物形变 酶与底物结合时,不仅酶的构象改变,底物的构象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底物更接近于过渡态,因此可以降低活化能。

3.酸碱催化和共价催化 酶活性中心的一些残基的侧链基团可以起酸碱催化或共价催化的作用。酸碱催化可分为一般酸碱催化和特殊酸碱催化两种,特殊酸碱催化是指H+和OH-的催化作用;一般酸碱催化还包括其他弱酸弱碱的催化作用。酶促反应一般发生在近中性条件,H+和OH-的浓度很低,所以酶促反应主要是一般酸碱催化。酶分子中的一些可解离集团如咪唑基、羧基、氨基、巯基常起一般酸碱催化作用,其中咪唑最活泼有效。 有些酶有酸碱共催化机制及质子转移通路。四甲基葡萄糖在苯中的变旋反应如果单独用吡啶(碱)或酚(酸)来催化,速度很慢;如果二者混合催化,则速度加快,即酸碱共催化。如果

26

把酸和碱集中在一个分子中,即合成?-羟基吡啶,它的催化速度又加快7000倍。这是因为两个催化集团集中在一个分子中有利于质子的传递。在酶-底物复合物中经常由氢键和共轭结构形成质子传递通路,从而大大提高催化效率。

共价催化可分为亲电催化和亲核催化。丝氨酸蛋白酶、含巯基的木瓜蛋白酶、以硫胺素为辅酶的丙酮酸脱羧酶都有亲核催化作用。羟基、巯基和咪唑基都有亲核催化作用。金属离子和酪氨酸羟基、-NH3+都是亲电基团。共价催化经常形成反应活性很高的共价中间物,将一步反应变成两步或多步反应,绕过较高的能垒,使反应快速进行。例如胰蛋白酶通过丝氨酸侧链羟基形成酰基-酶共价中间物,降低活化能。

4.微环境的作用 有些酶的活性中心是一个疏水的微环境,其介电常数较低,有利于电荷之间的作用,也有利于中间物的生成和稳定。如赖氨酸侧链氨基的pK约为9,而在乙酰乙酸脱羧酶活性中心的赖氨酸侧链pK只有6左右。

以上几点都可加速反应,但每种酶不同,可同时具有其中的几种因素。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度以及影响速度的各种因素的科学。动力学研究既可以为酶的机理研究提供实验证据,又可以指导酶在生产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酶的催化作用。 一、米氏方程 1.米氏方程的推导

米氏学说是1913年Michaelis和Menton建立的,认为反应分为两步,先生成酶-底物复合物(中间产物),再分解形成产物,释放出游离酶。经过Briggs和Haldane的补充与发展,得到了现在的米氏方程。

S+E=SE=P+E 对于上面的反应,首先有三点假设:第一,底物大过量,即[S]》[E]。第二,在反应初期,产物浓度极小,忽略逆反应即k-2=0;第三,稳态假设,即随着反应的进行,复合物的形成速度逐渐降低,分解加快,在某一时刻达到平衡,复合物的浓度为常数,这种状态称为“稳态”。体系达到稳态后,底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生成速度都是常数,且相等。经测定,酶加入体系后,在几毫秒之内即可达到稳态,所以我们测定的初速度通常是稳态速度。在产物积累较多之前,体系一直保持稳态,所以反应速度 v=k2[ES]。根据稳态假设,有k1[E][S]=(k-1+k2)[ES],即[ES]=k1[E][S]/(k-1+k2)。定义(k-1+k2)/k1=Km,因为[E]= [E]0-[ES],故[ES]= [E]0[S]/(Km+[S])。代入速度方程,得到v= k2[E]0[S]/(Km+[S])。因为当[ES]=[E]0时速度最大,所以Vm=k2[E]0。代入,得到下列米氏方程:

v=Vm×[S]/(Km+[S]) 2.米氏常数的意义

米氏常数的物理意义是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其酶学意义在于,它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不同的酶其Km不同,同种酶对不同底物也不同。在k2极小时1/Km可近似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1/Km越大,亲和力越大。在酶的多种底物中,Km最小的底物叫做该酶的天然底物。 3.米氏常数的测定

从酶的v-[s]图上可以得到Vm,再从1/2Vm处读出[s],即为Km。

但实际上只能无限接近Vm,却无法达到。为得到准确的米氏常数,可以把米氏方程加以变形,使它相当于线性方程,通过作图得到准确的米氏常数。 双倒数作图法 将方程改写为

1/v=Km/Vm×1/[S]+1/Vm 实验时在不同的底物浓度测定初速度,以1/v对1/[S]作图,直线外推与横轴相交,横轴截踞为-1/Km,纵轴截踞为1/Vm。此法称为Lineweaver-Burk作图法,应用最广,但实验点常集中在左端,作图不易准确。

Eadie-Hofstee法 将方程改写为

v=-Km×v/[S]+Vm 以v对v/[S]作图,直线斜率为-Km。 4.其他动力学参数

Kcat/Km称为酶的专一性常数,它不受非生产性结合与中间产物积累的影响,可以表示酶对相互竞争的几种底物的专一性。生理条件下许多反应的底物浓度是很低的。在底物浓度很低时,v=(Kcat/Km)[E][S],即Kcat/Km是表观二级速度常数。因为Kcat /Km=k3k1/(k2+k3),所以它小于k1,即小于酶和底物复合物生成的速度常数。它不是真实的微观速度常数,只有当反应的限速步骤是酶与底物的相互碰撞时,它才是真实的微观速度常数。扩散限制决定了速度常数的上限是108-109mol-1s-1,碳酸酐酶、磷酸丙糖异构酶、乙酰胆碱酯酶等都接近这一极限,说明他们的进化已经很完善。

反应级数:对于xA+yB=p的反应,其速度v=k[A]a[B]b,对底物A是a级,对底物B是b级,整个反应的级数是a+b级。反应分子数是指在最慢的一步反应中,参加的最低分子数目。它是指反应机制,必须是整数;而反应级数是通过实验测得的,可以是小数。根据米氏方程,当底物浓度远大于米氏常数时,v=Vm,是零级反应;反之,v=(Vm/Km)[s],是一级反应。而中间部分则是混合级反应。

二、多底物反应的机制

许多酶催化的反应比较复杂,包含一种以上底物,它们的反应按分子数分为几类,单分子称为uni,双分子称为bi,三分子为ter,四分子为quad。较为常见的是双底物双产物反应,称为bi-bi反应: A+B→P+Q

目前认为大部分双底物反应可能有三种反应机理: 1.依次反应机理

需要NAD+或NADP+的脱氢酶的反应就属于这种类型。辅酶作为底物A先与酶生成EA,再与底物B生成三元复合物EAB,脱氢后生成产物P,最后放出还原型辅酶NADH或NADPH。 2.随机机理

底物的加入和产物的放出都是随机的,无固定顺序。如糖原磷酸化的反应。 3.乒乓机制

转氨酶是典型的乒乓机制,酶首先与底物A(氨基酸)作用,产生中间产物EA,底物中的氨基转移到辅酶,使辅酶中的磷酸吡哆醛变成磷酸吡哆胺,即EA转变为FP,然后放出产物P(?-酮酸),得到酶F,再与底物B(另一个酮酸)作用,放出产物Q(相应的氨基酸)和酶E。由乙酰辅酶A、ATP和HCO3-三个底物生成丙酰辅酶A的反应也属于乒乓机制。

27

三、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一)pH的影响 大部分酶的活力受pH值的影响,在一定的pH值活力最高,称最适pH。一般酶的最适pH在6-8,少数酶需偏酸或碱性条件。如胃蛋白酶最适pH在1.5,而肝精氨酸酶在9.7。

pH影响酶的构象,也影响与催化有关基团的解离状况及底物分子的解离状态。最适pH有时因底物种类、浓度及缓冲溶液成分不同而变化,不是完全不变的。

大部分酶的pH-酶活曲线是钟形曲线,但也有少数酶只有钟形的一半,甚至是直线。如木瓜蛋白酶底物的电荷变化对催化没有影响,在pH4-10之间是一条直线。

(二)温度的影响 酶活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钟形曲线,有一个最高点,即最适温度。温血动物的酶最适温度是35-40度,植物酶在40-50度。这是温度升高时化学反应加速(每升温10℃反应速度加快1-2倍)与酶失活综合平衡的结果。一般酶在60度以上变性,少数酶可耐高温,如牛胰核糖核酸酶加热到100度仍不失活。干燥的酶耐受高温,而液态酶失活快。 最适温度也不是固定值,它受反应时间影响,酶可在短时间内耐受较高温度,时间延长则最适温度降低。

热失活的活化能一般为50-100Kcal/mol,比一般反应的活化能高10倍,在30℃以下是稳定的。

(三)激活剂的影响 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大部分激活剂是离子或简单有机化合物。按照分子大小,可分为三类:

1.无机离子 可分为金属离子、氢离子和阴离子三种。起激活剂作用的金属离子有钾、钠、钙、镁、锌、铁等,原子序数在11-55之间,其中镁是多种激酶及合成酶的激活剂。阴离子的激活作用一般不明显,较突出的是动物唾液中的?淀粉酶受氯离子激活,溴的激活作用稍弱。

激活剂的作用有选择性,对另一种酶可能起抑制作用。有些离子还有拮抗作用,如钠抑制钾的激活作用,钙抑制镁。有些金属离子可互相替代,如激酶的镁离子可用锰取代。激活剂的浓度也有影响,浓度过高可能起抑制作用。如对于NADP+合成酶,镁离子浓度在5-10×10-3M时起激活作用,在30×10-3M时酶活下降。

2.中等大小有机分子 某些还原剂如半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氰化物等,能激活某些酶,打开分子中的二硫键,提高酶活,如木瓜蛋白酶、D-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等。另一种是EDTA,可螯合金属,解除重金属对酶的抑制作用。 3.蛋白质类 指可对某些无活性的酶原起作用的酶。 (四)抑制剂(inhibitor)的作用

使酶活力下降,但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能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质叫做酶的抑制剂。抑制剂与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需基团反应,引起酶活力下降,甚至丧失,但并不使酶变性。研究抑制作用有助于对酶的作用机理、生物代谢途径、药物作用机制的了解。抑制作用根据可逆性可分为两类: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

1.不可逆抑制(irreversible inhibition) 此类抑制剂通常以

共价键与酶结合,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除去。按抑制剂的选择性,又可分为专一性与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前者只能与活性部位的基团反应,后者可与多种基团反应。如对活性部位基团的亲和力比对其他基团大三个数量级,即为专一性抑制剂。有时因作用对象及条件不同,某些非专一性抑制剂会转化,产生专一性抑制作用。常用来判断专一性的方法有:有底物保护现象、有化学计量关系,且作用后酶完全失活、与失活的酶不反应。

常见的不可逆抑制剂有:

2有机磷化合物 可与酶中与酶活直接相关的丝氨酸上的羟基牢固结合,从而抑制某些蛋白酶及酯酶,是专一性抑制剂。此类化合物强烈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堆积,引起一系列神经中毒症状,又称为神经毒剂。二战中使用过的DFP及有机磷杀虫剂都属于此类。当有大量底物存在时,底物先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抑制作用就会减弱,称为底物保护作用。有机磷与酶结合后虽不解离,但有时可用肟化物(含-CH=NOH基)或羟肟酸把酶上的磷酸根除去,使酶恢复活性。临床上用的解磷定(PAM)就是此类化合物。

2有机砷、汞化合物 与巯基作用,抑制含巯基的酶。如对氯汞苯甲酸,可用过量巯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或还原型谷胱甘肽解除。砷化物可破坏硫辛酸辅酶,从而抑制丙酮酸氧化酶系统。路易斯毒气(CHCl=CHAsCl2)能抑制几乎所有的巯基酶。砷化物的毒性不能用单巯基化合物解除,可用过量双巯基化合物解除,如二巯基丙醇等。它是临床上重要的砷化物及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剂。

2氰化物 与含铁卟啉的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Fe2+结合,使酶失活而抑制细胞呼吸。

2重金属 银、铜、铅、汞等盐类能使大多数酶失活,可用螯合剂如EDTA解除。可能是与酶分子中的巯基发生反应,或臵换酶中的金属离子。

2烷化剂 主要是含卤素的化合物,如碘乙酸、碘乙酰胺、卤乙酰苯等,是一种非专一性抑制剂,可以烷化巯基,使酶失活。常用于鉴定酶中巯基。

2自杀底物 以潜伏状态存在,与某些酶的活性中心结合后被激活,产生抑制作用。此类抑制剂有高度专一性,只有遇到靶子酶时才转变。也称为Kcat型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另一类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称为Ks型,是底物类似物,如TPCK等。 2.可逆抑制 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可用透析法除去抑制剂,恢复酶活。根据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可逆抑制可分为三种: (1)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结构与底物类似,与酶形成可逆的EI复合物但不能分解成产物P。抑制剂与底物竞争活性中心,从而阻止底物与酶的结合。可通过提高底物浓度减弱这种抑制。最典型的例子是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竞争性抑制剂使Km增大,Km'=Km×(1+I/Ki),Vm不变。

竞争性抑制最常见,磺胺类药物就是竞争性抑制剂,如对氨基苯磺胺。它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人体可利用食物中的叶酸,而细菌不能利用外源的叶酸,所以对此类药物敏感。抗菌增效剂TMP可增强磺胺的药效,因为其结构与二氢叶酸类似,可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但很少抑制人体二氢叶酸还原酶。它与磺胺配合使用,可使细菌的四氢叶酸合成受到双重阻碍,严重影响细

28

菌的核酸及蛋白质合成。

植物中的某些生物碱如毒扁豆碱是胆碱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含季铵基团,与乙酰胆碱类似,能抑制胆碱酯酶活力。 (2)非竞争性抑制 酶可以同时与底物和抑制剂结合,两者没有竞争。但形成的中间物ESI不能分解成产物,因此酶活降低。非竞争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大部分与巯基结合,破坏酶的构象,如一些含金属离子(铜、汞、银等)的化合物。亮氨酸是精氨酸酶的非竞争抑制剂,EDTA络合金属引起的抑制也是非竞争抑制,如对需要镁离子的己糖激酶的抑制。非竞争性抑制使Km不变,Vm变小。

(3)反竞争性抑制 酶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合,复合物不能生成产物。反竞争性抑制剂使Km和Vm都变小。

第五节 酶的调节

生物体通过调节酶的功能来控制代谢速度。酶的调节机制有两类,一是对酶数量的调节,另一类是对酶活性的调节。前者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与降解速度来控制酶量,作用缓慢而持久,称粗调;后者改变酶的活性,效果快速而短暂,称细调。

一、酶活性的调节

(一)变构调节 1.定义

有些酶在专一性的变构效应物的诱导下,结构发生变化,使催化活性改变,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使酶活增加的效应物称为正调节物,反之称为负调节物。变构酶是寡聚酶,分子中除活性中心外还有别构中心(调节中心)。两个中心可在同一亚基,也可在不同亚基。有活性中心的亚基称为催化亚基,有别构中心的亚基称为调节亚基。别构效应也可扩展到非酶蛋白,如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中也有别构效应。 2.分类

大部分别构酶的v-[S]曲线呈S形,与米氏酶不同。这种曲线表明酶与一分子底物(或效应物)分子结合后,其构象发生改变,有利于后续分子的结合,称为正协同效应。这种现象有利于对反应速度的调节,在未达到最大反应速度时,底物浓度的略微增加,将使反应速度有极大提高。所以正协同效应使酶对底物浓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另一类别构酶具有负协同效应,其动力学曲线类似双曲线,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变化很快,但继续下去则速度变化缓慢。所以负协同效应使酶对底物浓度变化不敏感。 3.判断

有一些没有别构效应的酶也可产生类似的曲线,所以作图法不能完全作为判断别构酶的依据。可用Rs值(saturation ratio,饱和比值)([S]90%V/[S]10%V)来定量地区分三种酶:Rs等于81为米氏酶,大于81则有正协同效应,反之为负协同。更常用的是Hill系数法,以log(v/(Vm-v))对log[S]作图,曲线的最大斜率h称为Hill系数,米氏酶等于1,正协同酶大于1,负协同小于1。 4.机

齐变模型(M. W. C.):认为酶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构象相同,无杂合状态。在低活性的紧张态(tight,T)和高活性的松弛态(relaxed form,R)之间存在平衡,效应物使平衡移动,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模型不适于负协同的酶。

序变模型(K.N.F.):认为各个亚基可以杂合存在,变构是由于

配体的诱导,而不是因为平衡的移动。协同性取决于与配体结合的亚基对空位亚基的影响。此模型对两种酶都适用。 5.举例

(1)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TCase):

这是嘧啶合成途径的第一个酶,受到CTP的反馈抑制,可被ATP激活。Asp、氨甲酰磷酸均有正同促效应,CTP有异促效应,可使酶的S形程度增大,即Rs值减小,CTP之间具有正协同作用,n=3。ATP使Rs增大,当达到饱和时即成为双曲线。ATP和CTP都只改变酶的亲和力,而不影响Vm。琥珀酸是天冬氨酸的类似物,在天冬氨酸浓度高时是竞争性抑制剂,而当天冬氨酸不足时则可模拟天冬氨酸的正调控变构作用而成为激活剂。 此酶共12个亚基,其中催化和调节亚基各6个。分子结构为2个C3中间夹着3个R2,活性中心位于两个催化亚基中间。别构中心位于调节亚基的远端,通过变构影响催化亚基的活性。 (2)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DP

共四个亚基,Km1和Km2都较小,易与NAD+结合,即在低底物浓度时反应较快;而Km3则增大了100倍,很难与NAD+反应。这是由构象变化引起的。在生物体内,当NAD+不足时可以保证酵解的进行,而当过NAD+多时则供给其它反应,避免造成酸中毒。

(二)共价调节

这种调节是通过酶促共价修饰使其在活性形式与非活性形式之间转变。最典型的例子是动物组织的糖原磷酸化酶,它催化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1-磷酸。这个酶有两种形式:高活性的磷酸化酶a和低活性的磷酸化酶b。前者是四个亚基的寡聚酶,每个亚基含有一个磷酸化的丝氨酸残基。这些磷酸基是活性必需的,在磷酸化酶磷酸酶的作用下可水解除去,变成两个低活性的半分子:磷酸化酶b。磷酸化酶b在磷酸化酶激酶的催化下又可以接受ATP的磷酸基变成磷酸化酶a。

共价调节酶可以将化学信号放大。一分子磷酸化酶激酶可以在短时间内催化数千个磷酸化酶b,每个产生的磷酸化酶a又可催化产生数千个葡萄糖-1-磷酸,这样就构成了两步的级联放大。实际上这是肾上腺素使糖原急剧分解的更长的级联放大的一部分。

另一类共价调节酶是大肠杆菌谷氨酰胺合成酶等,它们接受ATP转来的腺苷酰基的共价修饰,或酶促脱去腺苷酰基而调节活性。此外,酶原的激活也是一种共价调节。 (三)酶原(proenzyme; zymogen)激活

消化道分泌的蛋白酶往往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到达目的地时才被激活。这样可以避免对消化腺的水解。

胰凝乳蛋白酶原先被胰蛋白酶切割,产生π-胰凝乳蛋白酶,π-胰凝乳蛋白酶活性高,但不稳定,自相切割产生活性较低但稳定的?-胰凝乳蛋白酶。酶原激活后构象发生变化,形成疏水口袋,即有活性的酶。

胃蛋白酶原中已形成完整的活性中心,但酶原中有一段碱性序列与活性中心形成盐桥,将活性中心堵塞。在pH5以下时,酶原可自动激活,失去44个残基的前体片段。激活的酶还可再激活其它酶原。

胰蛋白酶原可被肠激酶激活,然后激活胰凝乳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及羧肽酶原。所以胰蛋白酶是胰脏蛋白酶原的共同激活剂。

29

酶原激活有时会切掉很多残基,如牛羧肽酶B激活时要从505个残基中切掉约200个残基。 (四)激促蛋白和抑制蛋白

钙调蛋白(C AM)与钙离子结合后可以结合到许多酶上,将其激活。视觉激动过程中的一个酶含有抑制亚基,当这个亚基可逆释放时,酶的活性增加。

二、酶含量的调节

(一)合成速度的调节

有一类酶称为诱导酶,是在细胞经特定诱导物诱导产生的。它的含量在诱导物存在下显著增高。诱导物一般是其底物或类似物。其他含量基本不变的酶称为结构酶。诱导酶在微生物中较多见,如大肠杆菌的半乳糖苷酶,在培养基中加入乳糖,则诱导产生,使细菌能利用乳糖。

结构酶和诱导酶的区分是相对的,只是数量的区别,不是本质的区别。酶的合成受基因和代谢物的双重控制。基因是形成酶的内因,但酶的形成还受代谢物的调控,诱导物可增加酶量,酶的产物也能产生阻遏作用,使酶的生成量大大减少。也就是说,代谢物可以控制酶的生成速度和数量。 (二)降解的控制

酶量还可通过加快或减慢酶分子的降解来调节,如在饥饿时,肝脏中的精氨酸酶降解速度减慢,酶量增多;乙酰辅酶A羧化酶降解加快,酶量减少。

本 章 考 点

本 章 名 词 解 释 酶(enzyme):生物催化剂,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

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

脱脯基酶蛋白(apoenzyme):酶中除去催化活性可能需要的有机或无机辅助因子或辅基后的蛋白质部分。

全酶(holoenzyme):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包括所有必需的亚基,辅基和其它辅助因子。

酶活力单位(U,active unit):酶活力单位的量度。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25oC,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min内能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μmol的有关基团的酶量。

比活(specific activity):每分钟每毫克酶蛋白在25oC下转化的底物的微摩尔数。比活是酶纯度的测量。

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将1mol反应底物中所有分子由其态转化为过度态所需要的能量。

活性部位(active energy):酶中含有底物结合部位和参与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氨基酸残基部分。活性部位通常位于蛋白质的结构域或亚基之间的裂隙或是蛋白质表面的凹陷部位,通常都是由在三维空间上靠得很进的一些氨基酸残基组成。 酸-碱催化(acid-base catalysis):质子转移加速反应的催化作用。

共价催化(covalent catalysis):一个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与催化剂形成共价键,然后被转移给第二个底物。许多酶催化的基团转移反应都是通过共价方式进行的。

靠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非酶促催化反应或酶促反应速度的增加是由于底物靠近活性部位,使得活性部位处反应剂有

效浓度增大的结果,这将导致更频繁地形成过度态。 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酶促反应最初阶段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这一阶段产物的浓度非常低,其逆反应可以忽略不计。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t equation):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υ)与底物浓度([s])关系的速度方程:υ=υmax[s]/(Km+[s])

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对于一个给定的反应,异至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υ0)达到最大反应速度(υ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催化常数(catalytic number)(Kcat):也称为转换数。是一个动力学常数,是在底物处于饱和状态下一个酶(或一个酶活性部位)催化一个反应有多快的测量。催化常数等于最大反应速度除以总的酶浓度(υmax/[E]total)。或是每摩酶活性部位每秒钟转化为产物的底物的量(摩[尔])。

双倒数作图(double-reciprocal plot):那称为Lineweaver_Burk作图。一个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倒数(1/V)对底物度的倒数(1/LSF)的作图。x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代表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的倒数。

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这种抑制使Km增大而υ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不仅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不变而υmax变小。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而不与游离的酶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和υmax都变小但υmax/Km不变。 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 活性部位含有在催化期间起亲核作用的丝氨残基的蛋白质。

酶原(zymogen):通过有限蛋白水解,能够由无活性变成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前体。

调节酶(regulatory enzyme):位于一个或多个代谢途径内的一个关键部位的酶,它的活性根据代谢的需要而增加或降低。 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活性受结合在活性部位以外的部位的其它分子调节的酶。

别构调节剂(allosteric modulator):结合在别构调节酶的调节部位调节该酶催化活性的生物分子,别构调节剂可以是激活剂,也可以是抑制剂。

齐变模式(concerted model):相同配体与寡聚蛋白协同结合的一种模式,按照最简单的齐变模式,由于一个底物或别构调节剂的结合,蛋白质的构相在T(对底物亲和性低的构象)和R(对底物亲和性高的构象)之间变换。这一模式提出所有蛋白质的亚基都具有相同的构象,或是T构象,或是R构象。 序变模式(sequential model):相同配体与寡聚蛋白协同结合的另外一种模式。按照最简单的序变模式,一个配体的结合会诱导它结合的亚基的三级结构的变化,并使相邻亚基的构象发生很大的变化。按照序变模式,只有一个亚基对配体具有高的亲和力。

同功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化学组成

30

王镜岩 生物化学 第三版 考研笔记 

触的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区域。因此,人们认为,酶分子中有一个活性中心,它是酶分子的一小部分,是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的场所。活性中心是有酶分子中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它们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甚至位于不同的肽链上,由于肽链的盘曲折叠而互相接近,构成一个特定的活性结构。因此活性中心不是一个点或面,而是一个小的空间区域。2.分类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按功能可分为底物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aabr7qzsz8c83h0eoq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