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助;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3、知行统一原则
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的德育原则。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 (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尊重、信赖和爱护学生;
(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3)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
(3)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地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二、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6
三、德育的方法
(一)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 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通过典范、示范和评优等教育) 要求:
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情感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四)实际锻炼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评价。
(五)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罚)。 要求:
1、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 2、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第四节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及社会模仿模式等。 一、认知模式
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
(一)理论假设 1、道德发展论 2、道德教育论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27
(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
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三)简要评论 1、缺陷
2、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二、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三、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班杜拉创立)
第十章 班级管理
【评价目标】
1、能理解班级管理的意义; 2、了解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3、理解班集体的形成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掌握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过程;
4、掌握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概述
(一)班级的概念
是一个复杂的、缩小的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导生制:据学生年龄和水平划等,形成班级,系统教学。培养导师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
对班级组织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28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的“导生制”极大地推动班级组织发展。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二、班级管理概述
(一)班级管理概念
是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采用适当方法,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我国中学班级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一、常规管理(制度管理)
概念: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作用:有章可循、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班风
不足:缺乏灵活动性——柔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
组成: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各种制度;学校制定的制度;班级制定的制度。
二、平行管理
概念: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要求:
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 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三、民主管理
概念: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要求
组织全体同学参加班级全程管理; 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四、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班级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29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以前的目标是纪律、秩序、控制和服从忽略班级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使学生潜能得到尽可能发挥
2、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 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1)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2)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