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3年教育学复习资料 逢考必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1、师生的互动和联系加强; 2、自主和合作学习方法增加; 3、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一)发现教学 (二)程序教学 (三)范例教学 (四)暗示教学

第八章 教学(下)

【评价目标】

1、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懂得怎么样备好课与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2、了解教育史上有影响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3、理解教学策略的特征与类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一)钻研教材 (二)了解学生 (三)制定教学方案

1、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 2、课题或单元计划;

3、课时教学方案(课案、教案)

二、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根据教学任务分为:新授课和巩固课

根据一节课完成任务的类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一般结构

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1

(二)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要求; 2、分量适当、难易适度;

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4、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

四、课外辅导(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帮辅)

五、学生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测验与目标

(二)试题类型(供答型和选答型) (三)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四)评价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授课制

又称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以固定班级为组织,把一定数量的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根据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产生与发展:

最早萌芽于是16世纪的西欧,兴起于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夸美纽斯的理论升华,初步形成了班级授课制;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采用。

(二)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分组教学制。

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也属集体教学的一种。

22

(一)分组教学制的主要类型

1、外部分组(打破传统年龄分班,按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班教学) 2、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排的班级中,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教学)

(二)分组教学制的优缺点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一)设计教学法(美国杜威首创)

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二)道尔顿制

1920年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赛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一)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即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及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一)内容型策略(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策略)

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

(二)形式型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三)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 (四)综合型策略

第九章 德育

【评价目标】

1、认识德育的重要意义,理解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2、理解德育过程的主要规律、原则、方法,并能够分析实际现象,掌握运用德育规律、原则和方法的要求。

3、了解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23

一、德育的概念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健教育等内容。

特点: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历史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整个活动中)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1.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自学)

四、德育内容

(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道德知识、审美情操、传统美德、社会公德、道德思维能力及道德观念、良好行为习惯等);

4.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即思想品德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24

(三)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2、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道德认识(基础) 情:道德情感(调节) 意:道德意志(动力) 行:道德行为(关键)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和培养品德行为(实践时这种顺序也可适当调整)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是知情意的深化。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发展的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3)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2、正面教育原则

指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贯彻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25

7aa7k87l7e9y6ym8bd0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