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科书编制原则
第四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认知、情感和技能);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立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教师的特征(参与、态度、能力和交流合作);
3.学校特点(领导与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工作、支持系统、环境,学生的学习);
4.校外环境(政府机构、社会各界)
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功能
1、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2、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修正、决策。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与访谈; 3、纸笔测试; 4、表现评估;
(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 1、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促进课程发的评价体系; 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16
第五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二、近年来我国中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 1.课程管理僵化 2.课程结构不合理
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课程功能转变 2.课程结构改革 3.课程内容改革 4.课程实施改革 5.课程评价改革 6.课程管理改革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体委三级管理; (二)课程综合化;
(三)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四)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五)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七章 教学(上)
【评价目标】
1、理解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 2、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与结;
3、理解主要的教学原则并掌握其实施的要求; 4、掌握教学环节的操作方法和主要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7
二、教学的意义
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三、教学的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夸美纽斯:从对事物的感知出发展开教学 赫尔巴特:“四阶段”、“五段教学法” 杜威:“从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本质: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间接性 2、引导性 3、简捷性 4、交往性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8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2、学生是教学教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动力);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复习);
4、运用知识(通过教学性实践活动); 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二)中学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活动,或运用形象化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所学事物及其过程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是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记忆,并能在需要时及时再现出来。
19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 (2)重视组织复习巩固;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如何组织学生复习?P124
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为“系统性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记》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
二、教学方法的概述
(一)概念: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目的、任务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三、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