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百题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孙永选
第一章
1.什么是“训诂”? 2.传统小学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
3.什么是形训? 4.试论述形训的理据。 5.形训为什么要求文献参证? 6.什么是声训? 7.声训的理据是什么? 8.古代声训有哪些类型? 9.简述声训的作用。 10.什么是同源词?
11.什么是转语? 12.什么是直训?直训的理据是什么? 13.直训的类型有哪些? 14.同义词释义有哪几种情况?
15.试论述义界法释义的基本方法。 16.训诂学中的“反训”是怎样形成的? 17.什么是境训? 18.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各包括哪些因素? 第三章
19.文献训诂使用的名称有哪几类? 20.“笺”的特点是什么? 21.“诠”的特点是什么? 22.章句的特点是什么? 23.义疏的特点是什么? 24.正义与义疏有什么不同? 25.集解的特点是什么? 26.补注的特点是什么?
27.以“校”为名称的训诂著作有何特点?28.以“疏证”为名称的训诂著作有何特点? 29.什么是正文体训诂? 30.正文体训诂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31.什么是传注体训诂? 32.属于汇释群书的训诂著作主要有哪些? 33.简要介绍《经典释文》的内容体例。 34.训诂术语“曰、为”用法上有什么特点? 35.“谓之”的用法有哪些? 36.“谓”与“言”的相同用法有哪些? 37.“谓”与“言”的不同用法有哪些? 38.训诂术语“犹”的释义特点是什么? 39.“之言、之为言”用法有什么特点? 40.“属”和“别”作用各是什么? 41.“辞”和“词”含义是什么? 42.“读为、读曰”用法上有什么特点? 43.什么是“对文”? 44.“浑言”和“析言”用法上有什么特点? 45.“通语”、“凡语”的含义是什么? 46.什么是代语?
47.什么是“破读”? 48.训诂术语“如字”的作用是什么? 49.什么是互文?什么是“连文”? 50.什么是重文?什么是连语? 51.“读若”与“读为”作用有何不同? 52.为什么说“叶音”是错误的? 53.“古文、今文”指的各是什么? 54.“当为、当作”有什么作用?
55.“或为、或作”表示什么意思? 56.“脱、衍”的含义各是什么? 57.串讲与翻译有什么不同? 58.什么是阐释句旨? 59.训诂解释篇题有哪些情况? 60.什么是章旨? 61.叙事补史的代表性著作有哪些? 62.考证包括哪些内容?
63.什么是校勘? 64.古书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有哪些? 65.校勘古书的方法有哪些? 66.他校法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67.论述训诂专书与文献训诂的联系与区别。68.古代的辞书主要有哪几类? 69.简要介绍《尔雅》的内容体例。 70.简要介绍《释名》的内容体例。 71.简要介绍《经籍纂诂》的内容体例。 72.简要介绍《方言》的内容体例 73.简要介绍《经传释词》的内容体例。 74.简要介绍《说文解字》的内容体例。 75.简要介绍《切韵》和《广韵》。 76.简要介绍《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 77.徐铉整理《说文》做了哪些工作? 78.清代说文四大家各有什么著作? 79.《文字蒙求》是一部什么内容的书? 80.雅学类重要著作有哪些? 81.《释名》的重要注本有哪些? 82.《方言》的重要注本有哪些? 第五章
83.训诂是怎样产生的? 84.试论述先秦训诂发展的原因。 85.先秦训诂取得了哪些成就? 86.先秦训诂有哪些特点? 87.汉代训诂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88.汉代古文经学的特点是什么? 89.汉代训诂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90.汉代训诂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91.简要介绍《毛诗故训传》。 92.简要介绍《毛诗笺》。
93.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有哪些特点? 94.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古书注本有哪些? 95.隋唐时期重要的古书注本有哪些? 96.宋代训诂学有哪些新发展变化? 97.应如何评价“右文说”? 98.宋儒理学的治学特点是什么?
99.朱熹在治学方面有什么特色? 100.元明时期有哪些重要的辞书和字书? 101.清代训诂学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102.清代训诂学有哪些新发展?
103.清代训诂学者的治学特点是什么? 104.清代卓有成就的训诂学者有哪些人? 105.简要介绍章太炎的语言研究著作。 106.黄侃对训诂学的贡献是什么? 107.当代训诂学有什么特点? 108.当代训诂学理论研究包括哪些方面?
研究生训诂学练习题
一、从《说文解字》中查出下列各字的所属部首和释义
社 球 半 特 咳 章 竟 要 叔 收 笨 唐 翁 赖 胖 胜 率 相 眷 自 巨 旨 豆 来 析 郎 宇 宋 突 罪 罗 帅 常 北 虚 考 欠 颜 颂 领 项 硕 颁 颗 颇 序 骄 验 骤 冯 炮 快 慢 油 混 活 深 洞 派 永 冰 零 闯 拉 揭 扣 纪 绝 级 圣 坏 所
二、简要介绍下面的训诂著作(时代、作者、主要内容、体例)
1.尔雅 2.说文解字 3.方言 4.释名 5.广雅 6.玉篇 7.经典释文 8.读书杂志 9.经义述闻 10.诸子平议 11.古书疑义举例 12.经籍纂诂 13.经传释词 14.语助 15.广韵
三、把下面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黑体字词语
1.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段玉裁《广雅疏证·序》)
2.大人曰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諊为病矣故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序》)
3.盖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说文解字·叙》)
4.古之王者必有史官君举则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诸侯亦有国史春秋即鲁之史记也孔子应聘不遇自卫而归西狩获麟伤其虚应乃与鲁君子左丘明观书于太史氏因鲁史记而作春秋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褒善黜恶勒成十二公之经以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之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
5.余少爱坟典留意艺文虽志怀物外而情存著述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竟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已遂因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仓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古今并录括其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芜示传一家之学用贻后嗣令奉以周旋不敢坠失与我同志亦无隐焉但代匠指南固取诮于博识既述而不作言其所用复何伤乎云尔(陆德明《经典释文·序》)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分别作出分析评论 1.《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毛传曰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正义曰言旦出者旦犹明也明出谓向晨时也家大人曰旦当为且字之误也且出与既入相对为文日未出而明星先出故谓之启明若日出则明星不见矣 2.《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第一》:杨注曰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自见束而约急皆其自取也引之曰杨说强自取柱之义甚迂柱与束相对为文则柱非谓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予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断也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折也大戴记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南山经招摇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祝余或作柱荼是祝与柱通也祝之通作柱犹注之通作祝周官疡医祝药郑注曰祝当为注声之误也
3.《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时,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尝有之。”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第五》:杨注曰党见频见也言如朋党之多念孙案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于古无据惠氏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倘字倘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缮性篇物之倘来寄也释文倘崔本作党史记淮阴侯传恐其党不就汉书伍被传党可以徼幸党并与倘同韩诗外传作怪星之昼见昼字恐是后人所改群书治要引此正作怪星之倘见
4.《说文》:“谊,人所宜也。从言宜,宜亦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礼肆师注故书仪为义郑司农云义读为仪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按此则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仁义字也其威仪字则周时作义汉时作仪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云谊者人所宜则许谓谊为仁义字今俗分别为恩谊字乃野说也中庸云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是古训也
5.《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念孙案:强读勉强之强。强下当有服字,劫于威三字连读,强服二字连读。言百姓非心服项王,特劫于威而强服耳。下文云:“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语意正与此同。今本脱去“服”字,则当与“威强”连读,而读为强弱之“强”,非其指矣。《汉书》及《新序·善谋篇》“强”下皆有“服”字。颜师古曰:“强,音其两反。”是其证。(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五》) 6.《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肩蔽之。”
王念孙《读书杂志》:“念孙案:‘肩’当为‘屏’,字之误也。《汉书》作‘屏蔽’,谓以身屏蔽之,非谓以肩蔽之也。《项羽纪》曰:‘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彼言‘翼蔽’,犹此言‘屏蔽’矣。”
7.《战国策·楚策·庄辛说楚襄王》:“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第二》:“念孙案:以其类为招,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吕氏春秋·本生》篇曰:‘万人操弓共射一招。’高注:招,埻的也。《别类》篇曰:“射招者,欲其中小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相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