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为例谈部编版八下第二单元说明文教学
统编教材《 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事理说明文单元。说明文是对说明对象的呈现,本身不是科学研究过程的记录,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放在如何理清说明过程和说明思路上。引导学生理解事理说明文所讲的“理”是对现象背后本质的认识,并体会到逻辑性是事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进而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科学的思考法发现逻辑链条进行自主推论,从而将整个单元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延伸有机地组织起来。
比如:《被压扁的沙子》这篇课文就可以围绕“理论在实践中应用”这一核心说明顺序组织教学。
首先,作者为了说明“撞击是怎样导致地球灭绝的”,调动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地理学上的“平流层”、“对流层”,天文学上的“彗星”、“小行星”,生物学上的“光合作用”,这对初读课文的学生来说,往往会感到知识纷至沓来,一时难以应付。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筛选主要信息不仅是阅读说明文的要求,更是构成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环节。 科学中的主要信息是与推断环节联系最紧密的构成科学假说主要基础和主要内容的信息。引导学生从现象与理论的联系角度,学习自主筛选主要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次要信息,懂得次要信息同样也是科学说明的对象,也要包含在最终形成的科学解释中,以便更好地理解现象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
其次,说明文是对说明对象的呈现,不是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记录。 因此 , 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比较自主梳理出的文章逻辑链条与文章阐述说明对象的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与认识的逻辑顺序是基本一致。
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可以如下组织教学: 1.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即说明的思路) 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被压扁的沙子》表面上看说明“被压扁的沙子”即“斯石英”这个物体,其实作者想借此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关键在于指导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为什么能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关于斯石英理论:
1
举例金刚石的作用 :用熟悉的金刚石形成过程类比斯石英的形成过程,更易于理解斯石英与沙子的转化过程:极高温下斯石英转化为沙子。
综上,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由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以科学发现的成果为理论依据,用理论解释实际,印证作者的观点,深化了学生对说明顺序的理解。
再次,说明文教学,了解基本的说明顺序的种类 ,不是为了记住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在阅读说明文时懂得识别,深人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了在写作说明性文章时懂,如何选择适宜的说明顺序。总之,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与实际的语言运用相关联。如《时间的脚印》 在安排说明顺序上十分讲究,很注意各例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先讲非生物的例子 ,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介绍非生物的情况时,又是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记。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不要陷人对具体事例的解说 ,而是要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说明顺序和层次,分析出课文内容可分为哪几个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有怎 样的联 系,特别是要抓住文中有结构性功能的语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篇的结构。
语文学习的共识,那就是语文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语文教学中科技作品教学的目的不是要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而是要解决科学技术的表述问题,科学实验已经证明,执行某种特定的思考方式需要运用精确的语言来操作,表述则需要思维和一定的语言表达形式。作者采用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