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外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及中国政府企业的应对策略
摘要: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频频利用其在专利领域的绝对优势抢占中国市场,且时不时举起专利战略的大棒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击和围剿,对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造成障碍,中国企业应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积极联合起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应对。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专利战略 自主创新
如今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专利权的竞争,正因为此,知识产权战略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非常重视在华专利申请,并充分凭借其人才、技术、管理、等巨大优势,利用专利制度来形成自己的领先地位,对我国民族企业的成长造成了巨大障碍。目前,跨国公司在主要的专利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产品输出和专利投资战略。跨国公司在向中国投资或输出产品之前,为了保护投资和获得未来专利产品,就积极向中国申请有关专利,通过此战略实现对产品销售的专利控制。而我国企业往往由于意识不足,忽视专利竞争的先行占领作用而导致经济利益受损,造成被专利严重束缚的尴尬局面。如稀土资源是我国的一大资源优势,然而日本佳友①等跨国公司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大量申请相关专利, 给我国企业的技术实施和产品销售造成巨大阻碍。
2.专利与产品以及商标相搭配战略。跨国公司在允许中国企业使用其专利时,往往把被授权企业要搭配使用其商标作为附加条件,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产品销量,另一方面加强巩固其商标地位,提高企业声誉和知名度。
3.商业方法专利化战略。 商业方法作为企业所拥有的系统性技术方法,是具有价值的智力型资产。跨国公司通过商业方法专利化的手段,可以锁定知识资产,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由于商业方法专利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潮流,近几年被跨国公司竞相采用。
4.知识产权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战略。跨国公司依靠自身的知识产权优势把持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权,向按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的企业索要高昂的许可费,跨国公司间还进行专利的联盟,通过控制技术发展和相关的世界市场,从而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
5.专利诉讼战略。跨国公司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专利保护权利,收集竞争对手专利侵权的可靠证据,及时向竞争对手提出侵权警告或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迫使对方停止侵权,支付侵权赔偿费,有力打击竞争对手、确保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在华的专利战略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本土企业进行新的研究开发要么投巨资另辟蹊径,要么高价购买跨国公司的专利,不但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并极易丧失独立性,陷入对他方技术的依赖。站在发展我国经济的角度出发,对民族企业的成长还是非常不利,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应当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组织和企业为主体,采取综合措施,才可能与国外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相抗衡。
一、增强专利意识,引导企业认识专利保护的迫切性
目前, 我国的很多企业对专利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无专利的企业不需要实施专利战略。二是重创新成果, 轻专利转化。三是认为专利战略是以眼前的投资效益为目的,缺乏战略眼光, 很难总体规划, 持续投入。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行业和企业也应当根据自身的产品性质、发展规划、技术现状等制定本行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中。
二、企业要注意结成行业联盟来对抗国外跨国公司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国企业仿造、无偿使用他人技术的现象比较普遍。加入WTO之后,侵权官司越来越多,本土企业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为有效应对,企业间应筹划建立企业技术联盟,集体对抗外国专利壁垒。加速国家专利战略的实施,为国家确定重点技术领域优先提供技术资源,为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技术政策提供详细的技术依据。
三、追踪最新行业技术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企业群体应当在自主研发和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跟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及时获取前沿的技术信息并;与提升技术能力相结合,注重申请从属专利,形成专利群落,迫使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进行交叉许可;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积极应对外国跨国公司所提起的知识产权诉讼。
总之,我国企业要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抗衡,国家必须从宏观上为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行业和企业从微观上完善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WTO规则及国内、国外法律的学习研究,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在国家和企业的配合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形成一个互动、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方虹、王文霞. 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及我国对策. 中国科技投资, 2008年第2期
[2]于志红. 谈我国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 知识产权, 第74期
[3]丁德明、缪荣. 跨国公司专利战略新动向. 企业管理, 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