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跨界规划的思考
海绵城市:跨界规划的思考
海绵城市的内涵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以下简称《指南》),“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与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实际上,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多目标雨水系统的构建,通过采取现代雨水管理的手段,对城市外排径流总量与径流污染进行控制,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实现城市水文的良性循环,维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系统。总的来说,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概括为“一核心,三组成,多目标,多途径,多技术,全过程”。“一核心”就是指低影响开发(LID) 这一核心指导思想,通过分散的、小尺度的源头减排措施来达到对径流与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后的水文特征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应注重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三组成”包括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的雨水管渠排放系统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通过三大系统的科学应用与合理衔接,共同构建弹性的雨水基础设施系统。“多目标”实际上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真正内涵,其改变我国传统雨水系统的快排模式,提出城市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与排水防涝等多重目标[5],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准确把握问题的根源所在,有重点地确定控制目标,因地制宜地确定设计方案,从而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日益突出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生态问题。“多途径,多技
海绵城市跨界规划的思考
术,全过程”就是指海绵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保护、修复与开发等多种途径,系统构建城市“海绵体”,并采用“渗、蓄、滞、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通过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与末端调蓄等过程中对径流雨水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城市开发建设行为而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与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跨界规划
一、为何跨界? 多重水问题的复杂性
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与开发强度的增强,导致出现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与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复杂的水问题,这些问题不就是仅依靠水专业就可以解决的。规划的本意在于“以潜在目标评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因此跨界规划应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跨越学科间的隔阂,发挥其联动作用,为城市水问题提供解决途径。
多重目标的迫切需求
《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最终要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重目标,但如何达到要求,对于还没有太多实践经验的城市来说就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海绵城市建设实质上就是构建城市雨水系统,这就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进行综合规划。而目前严峻的形势又迫切需要一个准则来指引方向,为各项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建议,因此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专题研究) 的意义重大。
海绵城市跨界规划的思考
多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实际上,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从源头、中途与末端等不同环节实施控制措施,涉及到城市规划、道路、园林与建筑等多个专业,如硬化道路与广场就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应尽可能与竖向设计、园林设计相结合,实现源头减排;园林绿地就是主要的“海绵体”,在消减其自身产流的基础上,还应接受周边地块的客水,并与管网系统衔接,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目前,许多城市都存在一个现象,行业与行业间、部门与部门间为了撇清责任,条块分割,互不干涉,协作能力较差。通过编制海绵城市相关规划,要求各专业协同配合,认真落实规划目标与各指标,充分利用“绿色与灰色”“地上与地下”“蓄与排”结合的技术路线,发挥最大效能,实现排水防涝与海绵城市的综合控制目标。此外,城市中的各下垫面、场地除传统功能外,还需要承担海绵城市的部分功能,如部分道路可作为排水通道承担超标雨水的排泄、公园起到多功能调蓄作用、小区建设屋顶绿化等,这些功能重叠、专业交叉的现实状况也要求必须进行跨界规划,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雨水系统。
二、如何跨界? 跨思维
跨思维实际上就是观念的传承与转变。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我国的城市建设往往过分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但近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也更加受到重视。过度强调以人为中心与过度强调以生态为中心都就是片面的:目前城
海绵城市跨界规划的思考
市内涝灾害频发,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过度强调以人为中心,大肆建设地下管网与深层隧道,不顾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必然会造成不可预期的后果;若过度强调以生态为中心,单纯凭借绿色基础设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也就是不可取的。只有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现代雨水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未来规划的核心思想与目标。
跨行业
城市中各部门职责条块分割管理,导致各自为政,使得海绵城市部分工程无法实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多目标雨水系统的构建带来了许多阻碍。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一个多目标实现的过程,需要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应成立由市政、建筑、园林、水利与环保等多部门、多专业领域专家组成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咨询团队以及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单位与责任人,做好组织保障措施。此外,规划通过目标导向、实施建设管控等手段,发挥总体协调与调度能力,将各行业有力地联系起来,并督促各专项规划的修编与落实,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跨专业
如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专业,但由于各专业间研究方向的侧重点不同,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分工合作,如给排水专业负责前期研究、总体目标与指标的确定及分解;规划专业负责协调与其她专业的关系与建设管控;道路、园林等专业负责各指标的落实与详细设计等。经过全方位的论证与协调,低影响开发雨
海绵城市跨界规划的思考
水系统、传统雨水管渠系统与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的内容才能被真正纳入到各层级规划、设计与实施等环节中,从而实现控制目标。
跨权界
打破以往由政府全权决策的模式,实行公众参与政策,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尤其就是在老旧城区的改造中,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居民的居住环境、行为习惯及认知程度等多方面的内容,有必要进行海绵城市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参与与监督的意识。在方案设计阶段,应及时了解民声,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为政府与专业设计人员打开视野,优化方案。此外,公众参与还可体现在政策法规的编制、工程建设的监督及实施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
跨时间
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就是百年大计。降雨规律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城市开发导致排水条件、标准与目标等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分析过去,立足当前,跨越未来”就是海绵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原则。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的编制需要编制人员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准确把握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规模布局、气候变化、生活方式变化及城市下垫面变化等因素对城市水系统的影响,并分析造成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等诸多水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更新暴雨强度公式、管网设计与计算方法,预留绿色基础设施用地,预判未来海绵城市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