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分文体写作之
考场记叙文三种“叙事范式”导学案
(教师版)
【训练目标】
一、掌握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叙事范式。
二、学会运用常见的记叙文的叙事范式,写出精彩的记叙文。 【导 入学 习】
一般情况下,叙事的记叙文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组成部分,与小说很相似;而写人的记 叙文则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材料,人物的性格特点又需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等表现出来,归根结底还是 要叙事。事件可多可少,但要有先后、主次、详略之分。不论是叙事还是写人,记叙文都要有整体的布局和构思。 为了适应考场作文短时有效的特点,真正在短时间内把故事讲好,我们可以掌握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叙事范式。
【自 主学 习】
[范式 1] 线索导向式 1.时间线索
选取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按时间顺序进行描述,其内容先后有序,结构层次井然,形成完整的故事或情 节。当然,技巧成熟也可以采用插叙或倒叙的叙述方式,优化叙述效果。
2.空间线索或场景、画面的依次转换
将几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地点或生活场景、画面按一定的思路依次串联,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主题。其中每一 个地点、场景、画面都能独立支撑一个故事,但将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好,能使主题表达更深刻。
3.情感线索
将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的不同情感按照顺叙或倒叙的方式展现,以突出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 原因,自然地引导读者感受与思考。
[范文学用]
绿水青山图
当宋青夫妇拉着女儿蒹葭的手,坐在木船上,行驶于夏日的白洋淀时, 宋青第一次找回了那种感觉。那种和自然在心弦上的共鸣,那种融为一体 的和谐,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
细小的水珠扑面而来,浅滩处的芦苇丛映衬着满面笑意的藕花。宋青 指着一丛青翠对女儿说:“你看呀,那就是你的名字——蒹葭。”
[分析]
第一幅“绿水青山图”是从游白洋 淀的生活体验出发,虚构出家庭游赏场 景。该生善于剪辑,以将镜头聚焦于蒹 葭的青翠、“女儿”名字的呼应为后文伏
笔。
“它真好看!”四岁的蒹葭大声地回答。
宋青和蒹葭不一样,她出生在那个灰蒙蒙的时代。上幼儿园画的第一 张画“我的世界”,她只用了三个颜色的油画棒:黑、白、灰。宋青还是少
女的时候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青”。
宋青 18 岁那年第一次去了故宫博物院,在人潮汹涌之中,忍着燥热和
拥挤,她去看了那幅出自王希孟之手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沧桑而不朽,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不仅在
于画作规模之大,更在于其工笔之细、色彩运用之美。采用石青等颜料……” 第二幅图借用《千里江山图》来为
宋青的全部身心都沉陷于面前那幅长长的卷轴画,在宛如天成的山水 中流连忘返。黄绢底色上,清澈的蓝绿色里仿佛能看见江南朦胧的烟雨与
故事发展助力,该生将雾霾的灰蒙与《千 里江山图》的蓝绿对比,细腻地写出了
枝头新翠,能看见千年以前宋朝的江山气度,能看见赤县神州何其壮阔美 丽。
走出故宫时,雾霾居然散去,万里晴空,一碧如洗。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了,这是蒹葭的时代。她生养于澄澈的天空和大地 之间,自小常常出去登山、划船,她所画的世界,总是阳光灿烂、颜色鲜 艳。
已为人母的宋青无数个日夜坐在桌前,审视着自己淘来的各种植物粉 找到她名字中的那个“青”字,看看究竟如何美丽。
有人劝她:“艺术家也要顾及成本吧,工业生产的颜料有什么不好?” 她说:“唯有通过最自然的方式作画,才能找到最真实的世界,和最真实的 自己。”
“妈妈,你又在调色了啊?”
该画作对宋青的触动,为后文张本。
第三幅“绿水青山图”作了虚化处 理,“心中的绿水青山图”既是新时代的 风貌投射,又是画家“求真向美”的理
末、颜料、矿石,她想要用最自然的方式,找到这个时代千里江山的颜色, 念表达。
“唯有通过最自然的方式作画,才 能找到最真实的世界,和最真实的自己”
这句话明示立意。
当蒹葭奶声奶气地这样问母亲宋青时,宋青正在伏案研磨着某种矿物。
她抬起头,对女儿微笑了一下,因为满手的绿色而没有伸手去抱那个白净 柔软的小孩子。她温柔地问:“蒹葭,你看这个颜色好看吗?你喜欢吗?”
小女孩像是个专业的艺术家一样,目光严肃地审视了半天。
她终于露出天真而畅快的笑容: 好看!像是那次去……看到的蒹葭。” “
宋青知道自己找到了。 “还会不会背诗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母女二人朗朗的背诵声中,夏意渐浓。蝉鸣里,满目青绿——山、 水、草、木。在宋青的桌前,矿石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宋青与蒹葭,
用心中对于自然最简单纯粹的热爱,复苏了千里江山,复苏了心中的绿水 文章在母女二人背诵《诗经·蒹葭》 青山。
[本文思路图示]
绿水青山图 ↓
以白洋淀“绿水青山图”为后文伏笔 ↓ 借用《千里江山图》为后文张本 ↓ 以“心中的绿水青山图”明示立意 ↓ 末段以背诵《蒹葭》收束全文 [即学即练]
中收束,有余音袅袅之效。
[训练 1] [2018·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①略。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 描写。
[审题立意] 本题属于通常所说的“环保”话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说,建 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题目要求展 开想象,要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所以,考生在写作时不能仅仅描写景物,还 要凸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写作时,既可以实写,写这些年生态环境变好了,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变化;也可以虚写, 展望更美好的未来;还可以回顾过去,把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写作时应注意小切口,大开 掘,可以就一幅画面来展开叙述和描写,也可以用“镜头组合”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描 写“绿水青山图”。
[拟题] 绿水青山图
[布局] 这篇虚构类记叙文以“绿水青山图”为线索,巧妙连缀了三幅画面、运用穿插 的结构方式完成俭省笔墨,运用情景相融的手法表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一理念与命题要 求的主题呼应自然。该文母女的名字、蒹葭意象的选择、叙事中详略的处理,都见出该生匠 心。
【合作学习】
[范式 2] 抑扬式
记叙文中的抑扬通常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和抑扬交错三种。抑扬不仅可以使文章结构 完整,形成正反对照,而且可以使文章跌宕起伏,多姿多彩,能够很好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 趣,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的起伏变化。 [范文学用]
青山依旧在
仲夏夜,月华如水,蝉声一片。
心事就像一盏摇曳的灯火,被轻轻触碰,就已在婆娑里凌乱。我的 顽劣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父亲为此伤透了脑筋。可这一次,他什么也没 说,只是领着我来到山脚下。
“这山,说高也不高,虽不陡峭却也是荆棘遍布。今天,你妈在下 面看着,咱俩比比,看谁先到达山顶。”父亲指着眼前的这座山,突兀地 说。
“爬山?”我暗自忖度,虽疑惑,却还是答应了。这山,我原先爬 过,到达山顶的路也都熟悉。更重要的是,我不相信,我会输给韶华渐 逝的父亲。
山就在那里,隐隐约约看得出轮廓。
[分析]
开头强调“我的顽劣”,为 “我”对父亲的轻视埋下伏笔;父亲 “什么也没说,只是领着我来到山脚 下”,为后文设置了悬念。
爬山比赛之前,“我”怀着“必 胜”的信念,认为自己不会“输给韶 华渐逝的父亲”。
比赛开始,“我”先是“轻松”
比赛开始了。我沿着熟悉的路径疾步跑去,一路轻松。父亲也不甘 而我只想着如何快速地甩掉父亲,一路下来,不过才几十米,我的胳膊 就被荆条划得鲜血直流。脚被凹凸不平的碎石子硌得生疼。每走几步, 都有枝杈横在眼前阻挡。我抬头看路,只见光怪陆离的树枝投下斑驳的 阴影,一张一合,时静时动,忽明忽暗,这暗影此时竟轻易唤起了我压 抑许久的恐惧。是的,我怕了,前方无尽的黑暗一点点吞噬我内心残存 的光亮,泪水和泥土混杂在一起,我想放弃了。
彼时月亮退隐,那轮残月,像极了婴儿未长齐的乳牙,龇牙咧嘴地 做嚣张状嘲笑着我。我转过身,就在这时,一束白光出现了,光将周围 的黑暗扯尽、划破,绽放开来,是父亲!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我顺着 灯光回头望去,他还在费力地爬着,我可以望见他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的
领先,但很快就被荆棘“划得鲜血直 比赛。
在关键时刻,父亲的到来给了 “我”安全感,并因之开始反思父子 关系,认识到父亲依旧是“一座巍峨
示弱,一直紧跟在我身后,右手紧握着的那个手电筒,泛着微弱的白光。 流”,又产生了“恐惧”,“想放弃”
的青山”。 样子,也可以看到他走走停停的艰辛。我突然想,不如停下来等等他吧。
灯还亮着,一直来到我的背后。 记叙、描写具体,有象征意味。 为突出中心暗暗蓄势。
终点还有多远?谁输谁赢?我想,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原来那么拼
命地想要甩掉他,在我心中,他虽是沉稳高大的青山,却已是夕阳晚景。 我以为我和他需要足够远的距离,我要展翅高飞,扬帆远航,天高地阔,
任我驰骋,父亲的牵绊会让我束手束脚。此时此刻,我才恍然觉悟到自
己错了。父亲虽老,他在我心中依旧是一座巍峨的青山,无论前路是一
马平川,还是荆棘载途,这山从不会因年华消逝而离我而去,他不会挡 最后点题:走过最远最难的路 住我前行的脚步,只会做我背后最坚实的靠山,永远陪伴着我。
登上山顶后,父亲告诉我:“其实,山就那么高。”
是啊!山就那么高,走过最远最难的路后,我才看懂青山的风采!
[本文思路图示]
青山依旧在
↓
第 1、2 段为爬山比赛埋下伏笔
↓
第 3~5 段写“我”的“自信”
↓
第 6 段掀起波澜,“我”在恐惧中想放弃比赛
↓
第 7~9 段峰回路转,父亲的到来带来了“我”的心理变化
↓
第 10~12 段通过心理活动展现“我”对父子关系的反思
[即学即练]
[训练 2] [2017·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后,自己才看懂青山的风采,读懂父 亲这本书。
我伸出手,拉了父亲一把。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 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 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 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 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 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年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 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问题,引导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关注传统文化,饱含人文情怀。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命题意在引 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的相关经验,重新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 青年成长的宝贵意义,引导考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 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挚 情感,又思考个人的精神成长,富有人文情怀。
立意角度丰富。“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亲人或老师等。依据材料, 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 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 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立意 角度多元,可叙可议,可根据自己的长项选择。
富有思辨性。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十八岁成人”的眼光来重新思考, 在思想碰撞中触摸灵魂,则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需要处理好表象与 本质的关系,需要思考延续传统与突破传统的关系,需要思考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恒定与时代 变化的关系……要写出深度与个性,就要具备处理这一系列辩证关系的理性思考能力。
[拟题] 青山依旧在
[布局] 这是一篇选材得当、紧扣题意、记叙描写很有特点、能展示人物心灵的考场佳 作。由最初的“顽劣”到经历爬山之后的“懂事”,在反思中成长与成熟,过程具体完整。 文章先抑后扬,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对比鲜明,过渡自然,主旨明晰,内容充实。
【应用学习】
[范式 3] 情节突转式
当事件按照合乎逻辑的思路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读者的心态已经平和自然甚至有了一 定心理预期的时候,故事突然峰回路转或急转直下,往往能够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给人惊 喜,给人震撼,给人叹息。情节突转,一波三折,往往扣人心弦,效果出人意料。
[范文学用]
小 镇 火 车
“呜——”火车哐当哐当慢慢停下,吐出一堆白烟,惊得周围看车之人 不由自主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看着。
当晚李老爷的儿子便难得和他爹说起话来。自从他坚持去新式学堂,李 老爷气得抽了他一顿,两人便一直僵着。
“那火车可神奇了,你说黑煤咋就让它动起来还冒白烟呢?”儿子问。 李老爷年轻时在大城市读了几年书,自认为见过世面,说话便总带着些 不以为意。他看着这娶了四房小妾才生下来的儿子眼里灼人的对未来渴望的 光亮,磕了磕烟杆。“这有什么……说不准和黄包车似的有人拉罢了。”
[分析]
面对“火车”这个新生事 物,李老爷父子两代人的冲突 其实就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 锋。
首先,儿子“坚持去新式 学堂”,李老爷“抽了他一顿”。
儿子“也要学开火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