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名词解释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2、选择题、填空题(发展历史、代表著作)
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东汉末期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收载药物365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晋代葛洪:《肘后方》,为早期的方剂学专书。
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唐显庆时期:《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唐代孙思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明清李时珍《本草纲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①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②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4、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①援物比类 ②司外揣内 ③试探与反证 ④心法和顿悟
第二章 阴阳五行
1、(名词解释)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基本内容:①阴阳的对立制约 ②阴阳的消长平衡
③阴阳的互根互用 ④阴阳的相互转化
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有效地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名词解释)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基本内容:(1)五行特征:①木曰曲直 ②火曰炎上 ③土爰稼穑
④金曰从革 ⑤水曰润下
(2)五行归类:①取象比类法 ②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
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疾病的病因、发病、传变,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五行的关系
相生、相克、制化、相乘:五行相克太过为害、相侮:五行反克为害
第三章 气血津液
1.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的作用: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 2.血 3.津液
(1)血与气的相互关系:①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② 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相互转化、相辅相承
第四章 脏腑经络
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1、心脏:心、肺、脾、肝、肾的总称。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2、五脏的作用
生理功能(1)心:①主血脉 ②主神志 (2)肺:①主气、司、主声音
②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③朝百脉,主治节。
(3)脾:①主运化 ②主升清 ③主统血 (4)肝:①主疏泄 ②主藏血 (5)肾:①主藏精 ②主水 ③主纳气 3、六腑
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生理功能:(1)胆:①贮存和排泄胆汁 ②主决断 (2)胃:①受纳、腐熟水谷 ②主通降
(3)小肠:①受盛化物 ②泌别清浊 “受盛之官” (4)大肠:传化糟粕 “传导之官” (5)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 “州都之官”
(6)三焦:①通行元气 ②运行水液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5、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6、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7、经络的功能作用
① 生理功能 ②病理反应 ③经络诊断 ④经络治疗 ⑤预防保健 8、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区别
第五章 病因
1、外感病因:六淫、瘟疫
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第七章 诊法
1、中医的诊病方法有:望闻问切四种。
2、望:主要有望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舌象等几方面。 3、闻: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部分
4、问:通常需对寒热、汗、疼痛、饮食、睡眠、二便、经带等“现在症”进行询问。
5、切: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
第八章 辩证
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辩证方法。
1、表里辩证:采用解表法和里法治疗 (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表证:临床症状:以发热、恶风寒、身痛、头痛、苔薄白、肺浮为主,兼可出现咳嗽、鼻寒等症状。
里证:临床症状:以不恶风寒、脉不浮,多有舌质、舌苔的变化为主。 2、寒热辩证: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
热证:临床症状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3、虚实辩证:“虚者补之、实则泄之” (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证: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 实证:其症状为: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4、阴阳辩证:阴证、阳证 (归类病证的纲领)
阴证: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
阳证: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