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24年江苏卷,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2024年4月浙江选考,12,2分)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 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 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综上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3.(天津市和平区2024届高三模拟)清末民初有一首《天津竹枝词》描述“白兰地酒胜葡萄,味美香宾(槟)价亦高。犹忆当年风俗朴,一壶黑小烫烧刀。”这反映了当时天津 A.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 B.西方饮食文化已大众化 C.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汇 D.饮食文化的民族地域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既有白兰地、香槟,也有烧刀,可见当时中西文化之间发生了碰撞与交汇,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味美香宾(槟)价亦高”可见西方饮食一般大众消费不起,选项B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模拟)民国四年的一天,山西孟县牛村镇洞门坡赶庙会。史料记载:“那日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一群警察下去,不说黑白,见辫子就剪,搅得庙会一片混乱。结果引起赶会的农民群起反抗,见警察就打。有的警察骑马跑了,有的被打,辫子却没剪成。”这反映了 A.清政府守旧势力很顽固 B.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 C.剪辫易服顺应革命潮流 D.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纷繁复杂 【答案】D
【解析】材料呈现的是辛亥革命后山西孟县剪辫子的状况,由于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政府推行剪辫简单粗暴、操之过急,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这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改变的艰难和地区差异,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纷繁复杂,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农民”反抗剪辫子,不等于是“清政府守旧势力”,排除A;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1933年,上海《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这主要说明
A.婚姻自由已成主流 B.学识成为择偶的唯一标准 C.时代进步,文明开化 D.男女择偶观渐趋一致 【答案】C
【解析】表中数据显示出当时婚姻价值观与时代和文明进步相关,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表中信息;由表中信息分析可知,男女择偶观有较大差异,D项错误。
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2024年江苏卷,8,3分)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 1840—1894年 B. 1895—1911年 C. 1912—1945年 D. 1946—1949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上海出现了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有日本人的活动,再根据“我国的大国民”可知该车夫的民主、民族意识增强,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故选C项;根据“大国民”可判断应该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后,AB项都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前,故排除;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排除D项。
2.(2024年4月浙江选考,16,2分)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可知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和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②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交通近代化的开始无关,①错误,AB选项排除。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③错误,C选项排除。
3.(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2024年高三模拟)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答案】D
【解析】中国关税主权被损害是以《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签订为标志,排除A;近代中国邮政体制的建立是以大清邮局设立为标志,排除B;材料信息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没有关系,排除C;通过材料“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可以看出,新式邮政方式出现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D正确。
4.(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高考模拟)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而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D.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答案】C
【解析】由于电报,新闻行业的消息比较快,而且相对比较准确,说明电报通讯工具促进和提升了新闻的基本功能,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电报的出现本身就是近代科技进步的表现,A选项排除。材料看不出新闻行业的竞争被消除了,B选项排除。材料并没有说新闻报道的深度被制约,D选项排除。
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江西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三模)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这一现象
A.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创办的报纸主要是政治性刊物,与维新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宣传变法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主要载体,故选A。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报纸刊物的创办显然在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之前,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进一步壮大,故才会利用报纸提出相应的政治诉求,排除C;近代报纸的创办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排除D。
2.(安徽省蚌埠市2024届高三质量检测)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种金庸小说单行本。这最能说明 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 B.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
C.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 D.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