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知识点重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东亚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这里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和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气温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比其它任何地区都显著,所以,这一地区发生的季风强度大、范围广。它的范围包括中国东部、朝鲜、日本等地区和附近海域。

冬季,北太平洋是强盛的阿留申低压控制,西伯利亚高压盘踞亚欧大陆,寒潮和冷空气不断爆发南下,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在冬季风盛行时期,由于东亚各地所处高压部位的差异,冬季风的方向不尽相同。通常渤海、黄海北、中部及日本附近海面都盛行西北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盛行北风,有时吹东北风;东海中部和南部盛行东北至北风,以东北风占多数。我国台湾附近海面及南海,东北风占绝对优势,频率高达70%以上。一次冷空气活动,黄、渤海和东海的风力在5~6级左右,寒潮南下时,最大风力可达8~12级。

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同时,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占据整个北太平洋,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由于暖性低压的气压梯度不如冬季冷高压前部的气压梯度大,所以夏季风比冬季风弱,风力一般3~4级。夏季风时期,渤海盛行东南风,黄海和东海盛行东南至南风,日本海及日本以东洋面盛行南至西南风或西风。南海南部海区以及菲律宾以东直至140?E洋面盛行西南风。

东亚季风的天气气候特征:冬季风盛行时,具有低温、干燥和少雨的气候特征,来临快、强度大;当夏季风盛行时,则表现为高温、潮湿和多雨的气候特征,季风来临慢、强度弱。 3.南亚季风(大纲1.6.2.3)

南亚季风主要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南半球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引起的,其次也有海陆热力差异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

南亚季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季风区域包括北印度洋及其周围的东非、西南亚、南亚、中印半岛一带,并与东亚季风区相连。南亚季风以印度半岛和北印度洋表现最显著,因此,又称印度季风。

夏季,全球风带和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之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转变为西南风。与此同时,亚洲南部大陆形成印度低压,而此时南半球为冬季,澳大利亚高压发展,并与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合并加强,位置偏北,使这一地区由南向北的气压梯度加大,南来气流跨越赤道后,形成西南风。这样,西南信风与西南季风迭加在一起,造成了北印度洋夏季的西南风特别强大,成为世界海洋上最著名的狂风恶浪区之一。另外,印度半岛的岬角效应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存在对维持和加强南亚夏季风起了重要作用。7~8月份风力达8~9级,并伴有暴雨,给船舶的安全航行造成一定困难,9~10月份开始减弱。阿拉伯海的风大于孟加拉湾,尤其是索科特拉岛南侧的北印度洋,西南风特别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狂风恶浪区之一。

冬季,行星风带南移,赤道低压带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高压强大,其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因为亚洲南部远离大陆高压中心,并有青藏高原的阻挡,再加上印度半岛面积相对较小,纬度较低,海陆之间气压梯度较弱,所以,冬季风不强。自11月至次年4月,北印度洋在东北季风控制下,风力一般为3~4级,被称为北印度洋航海的“黄金季节”。在冬季风最盛期,季风区可越过赤道转变为西北季风,可影响到10?S以北的海域。

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一样也是冬季干燥,夏季潮湿,但是它和东亚季风有一个明显差别,即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每年5月由冬季风转为夏季风,而10月由夏季风转为冬季风。 4.其它地区的季风(大纲1.6.2.4)

(1)北澳、印尼和伊里安的季风远比亚洲季风弱。夏季(12~3月)多为西北季风,冬季(6~9月)多吹东南风。

(2)西非的季风从塞内加尔到塞拉里昂的西非沿岸一带,有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交替的现象。夏季(5~8月)吹西南季风,其余时间为东北季风。

(3)北美与南美的季风在北美大陆东岸与南岸具有类似季风的风向转换现象,但除得克萨斯地区外,并不十分明显。得克萨斯冬季(10~4月)吹北风,夏季吹南风。在北美东岸和西北大西洋冬季具有类似季风的西北风,而在夏季转为西南风,冬夏风向转变不甚明显。

在南美洲,只有巴西东海岸有较明显的季风,从布立科角到南回归线,7月份为东南风,1月份则为东北风或东风。

1.云的定义和形成

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小冰晶或两者混合物组成的悬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体。大气中形成云的重要条件是:(1)水汽条件:充足的水汽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2)冷却条件:上升运动促使未饱和的空气绝热上升降温达到饱和状态。(3)凝结核:可以促使水汽在一定温度下凝结长大。故此,上升运动+水汽条件→云形成;下沉运动→云消散。 2.云的物理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按照大气中上升运动的不同特点,将云分为积状云、层状云和波状云。

积状云是由不稳定层结的自由对流发展而形成的云。对流愈强,对流上限高于凝结高度的差值就愈大,积状云厚度就愈大。对流上升区的水平范围广大,则积状云的水平范围也就愈大。积状云主要包括淡积云(Cu)、浓积云(Cu)和积雨云(Cb)。实际上,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是积状云发展的不同阶段。积状云的外形特征是块状、孤立分散、底部平坦、顶部凸起呈圆弧状或菜花状,云内不稳定,水平范围小。

层状云是由于稳定大气层结中大规模的系统性上升运动而形成的云。这种系统性的上升运动,通常水平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能使空气上升几千米。层状云主要包括卷层云(Cs)、高层云(As)、雨层云(Ns)、层云(St)。层状云的外形特征是均匀成层,呈薄幕状,水平范围大,云顶较为平坦,形如海面起伏,云内较稳定。

在稳定大气层结中,由大气波动作用所产生的云,称为波状云。波峰处空气上升绝热冷却而形成云,波谷处空气下沉则无云。波状云主要包括卷积云(Cc)、高积云(Ac)、层积云(Sc)。波状云的外形特征是波浪起伏状的碎云块和云片,排列整齐,云顶常有逆温层,水平范围较大。天气谚语“瓦块云,晒死人”、“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就是指透光高积云或透光层积云出现后,天气晴好而少变。 3.云的高度分类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根据云底高度把云分为高、中、低三族,再结合云的外形特征、结构和成因分为11属,如表1-8-1所示。关于这11属云的主要观测特征、伴随典型天气等可参考云的观测内容。

1.平流雾的定义

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下垫面的冷却作用使空气达到过饱和、发生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平流雾。海洋中冷、暖海流之间或海陆沿岸,只要风向适当,即空气从暖区吹向冷区,都可能在冷的下垫面上形成平流雾。平流雾是海上出现最多、对航海影响最大的一种雾,故又称为海雾(Sea fog)。

2.平流雾的形成条件

(1)冷的海面和适当的海-气温差:研究表明,在北太平洋海雾发生的区域大致限于表层水温低于20℃的冷海面上,高于20℃的海区,雾逐渐减少,超过25℃等温线的海区,不再有雾。适当的海-气温差也是平流雾形成的条件之一。大量观测表明,海雾主要集中发生在海气温差为0~6?C的范围内,其中2~3?C左右时雾出现的概率最大。

(2)适宜的风场:一般认为2~4级风有利于平流雾的发展。从暖区吹向冷区的风向应与表层海水等温线垂直或接近垂直最有利于平流雾形成。因此,北半球偏南风、南半球偏北风是形成平流雾的适宜风向。例如,我国近海产生平流雾的有利风向通常为S~SE~E,其中北方海域主要是南风或东南风,南海沿岸多偏东风。而在英吉利海峡则为西南风。

(3)充沛的水汽:源源不断的暖湿空气输送,对平流雾的生成、发展与维持都是十分重要的。

(4)低层逆温层结:海雾是在稳定的大气层结中产生和维持的。当暖空气到达较冷的水面时,低层通过湍流发生温湿交换,从而使大气层结趋向稳定并产生逆温。低层逆温能有效地抑制大气中对流的发展,使水汽和凝结核大量聚集在低层大气中,对雾的形成和维持极为有利。 3.平流雾的消散

平流雾消散的原因主要是环流形势发生演变引起风向、风速的改变,或者降水、增温等使平流雾维持的条件遭到了破坏。总之,平流雾消散的条件可以归纳为:①风向突变,风力增大;②水温下降,温差拉大;③冷锋过境;④层结变为不稳定。 4.平流雾的特点 (1)浓度和厚度大;(2)水平范围广;(3)持续时间长;(4)大洋中没有明显的日变化。一日之中任何时刻都可能产生平流雾,在大洋中没有明显的日变化,但在沿海、港口和岛屿等浅海地区却有明显的日变化。(5)随风飘移,常伴有较多的层云。

1.辐射雾定义

在晴朗微风而又比较潮湿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温度下降,当气温降低到露点或露点以下时达到饱和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辐射雾(Radiation fog)。因此,辐射雾是一种典型的“陆雾”,在海面上通常不能产生。辐射雾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日出后,随着地面温度上升,空气又回复到未饱和状态,雾滴也就立即蒸发消散。 2.辐射雾的形成条件

有利于形成辐射雾的条件是:(1)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2)天气晴朗少云;(3)低层微风(1~3m/s);(4)大气层结稳定。辐射雾多出现在高气压中心区的夜间,因此早晨出现辐射雾,常预示着当天有个好天气。气象谚语\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十雾九晴\就是指的这种辐射雾。

3.辐射雾的特点

(1)辐射雾与平流雾相比其范围、厚度均较小;(2)一年四季都能产生,尤以秋季和冬季最为频繁;(3)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辐射雾形成于夜间,日出前最浓,日出后随着低层气温逐渐升高而减弱消散。(4)辐射雾有明显的地方性。

在世界海洋上雾区分布特点:春夏多,秋冬少;中高纬多于低纬;大洋西海岸多于东海岸;大洋中央和赤道附近的热带海面上几乎没有雾;北大洋多于南大洋。主要雾区及出现的季节如下:

1.日本北海道东部至阿留申群岛一带洋面常年多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雾区之一。平流雾

多出现于夏季6~8月份,7月最盛。冬季这一区域锋面气旋活动十分频繁,多锋面雾。远东和北美间的大圆航线正经过这个雾区,因终年多雾,冬季又多大风浪,对航行极为不利。

2.北美圣劳伦斯湾至纽芬兰附近海面终年多雾,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雾区之一。春夏季平流雾最盛,雾区范围很大,覆盖整个北大西洋北部的欧美航线。冬季这个区域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雾。此外,冬季有来自高纬的强冷空气吹向海面,常有蒸汽雾。

3.挪威、西欧沿岸与冰岛之间海面常年有雾。冬季,挪威和西欧沿海的锋面雾也特别多。挪威沿岸多峡谷和港湾,秋冬季节多辐射雾和蒸汽雾。据统计,英吉利海峡和北海水域发生的雾中碰撞事故在世界上堪称榜首。

4.阿根廷东部海面、塔斯马尼亚与新西兰之间的海面和马达加斯加南部海面多平流雾。雾区不广,多发生于南半球的夏季。

5.加利福尼亚沿海、秘鲁和智利沿海、北非加那利海面和南非西岸海面等信风带海洋的东岸多平流雾。每年春夏季雾较多,范围和浓度都不大。

6.北冰洋和南极洲沿岸冰缘、冰间水域以及中高纬大陆东海岸附近海面冬季多蒸汽雾。

将两支构造完全相同的温度表,放在同一环境中(如百叶箱),其中一支用来测定空气温度,称为干球温度表,另一支球部缠上湿润的纱布,称为湿球温度表。观测干、湿球表面温度时,视线应与温度表水银柱顶端保持同一高度,屏住呼吸,遮住阳光,迅速读数。先读小数,后读整数。干球和湿球温度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读到小数一位。在0℃以下时,记录数值前加“-”号。温度读数按所附检定证进行器差订正。当湿球纱布冻结时,停止湿球温度的观测。 百叶箱应水平地固定在空气流通、远离热源的驾驶台顶上,距离甲板1.5米处,百叶箱箱门方向不得与船头相同。各种温度表、器测传感器应装在百叶箱内,并便于为干、湿球温度表清洁和为湿球温度表水杯加水或更换纱布,按时加蒸馏水(无蒸馏水加雨水,其次饮用水),不能加海水。

气象台测量气压的标准仪器是水银气压表。船上观测气压通常使用空盒气压表(在国外称晴雨计)或器测传感器。

气压表或器测传感器应水平放置,并固定在温度少变、没有热源、不直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房间里,最好有减震装置。

使用空盒气压表观测前,用手轻敲一下气压表玻璃表面,待指针静止时,读指针指示的气压值,读数时视线要通过指针并与刻度面垂直。将读数记在气压栏内,记录到小数一位。

将气压表读数进行刻度订正(由检定证给出)、温度订正(取平均基值25℃乘以由检定证给出的温度系数为温度订正值)、补充订正(由检定证给出)、高度订正(以船舶平均吃水线至船上气压表安置的高度乘以0.13作为高度订正)。此四项订正的代数和称为综合订正值。经上述订正后的气压值为海平面气压,单位为百帕(hPa),在相应栏内记录到小数1位,记在相应栏内。

风的观测包括风向和风速。我国目前采用WMO规定,海面风的观测用正点前10 min内的平均风速及相应的最多风向。

风的传感器应安装于船舶大桅的顶部,四周无障碍、不挡风的地方。安装时应调整风向传感器的0?于船首方向一致。观测时应记下船舶当时的航向和航速,按照各测风仪器的使用说明,对在航时测得的风向、风速进行记录。风速以m/s为单位,记到小数一位。风向以度(°)为单位,记整数。静风时,风速记0.0、风向记C。

船在航行时所测风向和风速为合成风向、合成风速,分别记录在相应栏内。然后再根据矢量合成的原理,换算成真风向、真风速,记录在相应栏内。 真风的计算可以由仪器自动进行,三者之间的矢量关系为:视风 = 船风+ 真风,输入航向、航速后即可显示出真风向和真风速。

真风图解法:以船位点作为坐标原点,先画出船风矢量,方向与航向相反,矢量的长短表示航速的大小;再画出视风矢量,方向为视风向,矢量的长度表示风速;然后由船风矢端到视风矢端画一矢量,其方向就是真风向,矢量的长度就是真风速。

云的观测主要是判定云状,估计云量和目测最低云的云底高度。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和水天线的位置上进行。观测云时,如阳光较强,需戴黑色(或暗色)眼镜,夜间观测时应避开较强灯光。

1.云状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观测时,应注意当时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高度和伴随的天气现象。通常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成三族十属。

(1)低云族:有积云、积雨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碎雨云)五属 (2)中云族:有高层云、高积云两属

(3)高云族:有卷云、卷层云、卷积云三属

云状按国际简写字母,分高、中、低三族记入记录表相应栏内。同族云出现多属时,云量多的记在前,云量相同时,记录的先后秩序自定。无云时(包括某一族)相应云状栏空白。无法判断时,相应栏记“-”。 2.云量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云量的观测包括总云量和低云量的观测。将全天空分成10等分,全天无云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时记10,天空为云所遮蔽,但从云隙中可见蓝天,则记10ˉ;云占全天1/10,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2/10,总云量记2,其余依此类推。天空有少许云,云量不足0.5时,总云量也记0。总云量记入记录表相应栏内。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所遮蔽的成数,记录方法同总云量。 天空无云,或者虽有零星云层,但云量不到2成时称为晴;低云量在8成以上称为阴;中、低云的云量为1~3,高云的云量为4~5时,称为少云;中、低云的云量为4~7,高云的云量为6~10时,称为多云。一般说来,当天空被云掩蔽,颜色发白,地上东西显得明亮时,这种云较高。相反,云色呈灰或灰黑色,显得阴沉,这种云则较低。移动慢的云较高,移动快的云较低。 3.最低云底高度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云高只测定低云云底高度。观测时结合当时的季节,天气条件及不同的纬度进行目测。以m为单位记入相应栏内。

4.几种特殊情况的云量、云状的观测和记录

(1)因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无法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低云状栏内记“≡”。因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不能完全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低云状栏内记“≡”,可见的云状记相应栏内。

(2)因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全部或部分不明时,总、低云量记“-”,低云状栏内记“∞”,相应栏内记录可辨明部分的云状;若透过这些现象能完全辨明云量、云状时,则按正常情况记录。

(3)夜间应站在没有灯光或灯光比较暗的地方进行观测,根据星光的有无和模糊程度来判断是否有云或什么云。高云一般都可见星光,Cs使星光模糊而均匀,Ci使星光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地方模糊。层状云(Ns、As、St)一般都遮蔽全天,看不到星光。As使天空较明亮,Ns使天空较暗黑,St使天空均匀低暗。若不能判断云状,则估计天空被遮蔽而看不到星光的那一部分作为总云量,云状和低云量栏记“-”。

1.霾(Haze)

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海面能见度小于1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2.轻雾(Mist)

微小水滴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出现时海面能见度在1~10km之间。 3.雷暴(Thunderstorm)

产生在积雨云中、在云与云间或云与地之间的放电现象。表现为闪电兼有雷声,有时只闻雷声不见闪电。

4.龙卷(Spout)

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从外观看,是从积雨云(或发展很盛的浓积云)底盘下垂的一个漏斗状云体。

5.雾(Fog)

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6.毛毛雨(Drizzle)

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随空气微弱的运动漂浮在空中,徐徐落下,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甲板上只是均匀地湿润甲板而无湿斑。 7.雨(Rain)

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强度变化较缓。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或水花,落在甲板上科留下湿斑。

8.雨夹雪(Rain and snow) 半融化的雪(湿雪),或雨、雪同时下降。 9.雪(Snow)

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分支的星状、六角形片状或柱状结晶。常缓缓飘落,降水强度变化较缓慢,温度较高时多成团降落。 10.阵雨(Showery Rain)、阵雪(Showery Snow)、阵性雨夹雪(Thunder Rain and Snow) 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水。 11.冰雹(Hail)

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状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大小差异很大,大的直径可达数十毫米,常伴随雷暴出现。

12.雷雨(Thunder Shower) 雷暴和降水同时出现。 13.沙尘

大风扬起大量的沙粒、尘土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减小的空气浑浊现象。一般将水平能见度<1 km的沙尘天气称为沙尘暴,1~10km的沙尘天气称为扬沙,>10 km的沙尘天气称为浮尘。

现在天气(Current Weather)是指在定时观察时出现的天气现象。过去天气(Past Weather)是指在定时观察之前6 h内出现的天气现象。此外,还有一些视区内出现的天气现象应随时观测和记录。在观测天气现象的时间内所观测到的天气现象用天气现象符号分别记录在现在天气现象栏和过去天气现象栏内。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知识点重点

东亚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这里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和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气温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比其它任何地区都显著,所以,这一地区发生的季风强度大、范围广。它的范围包括中国东部、朝鲜、日本等地区和附近海域。冬季,北太平洋是强盛的阿留申低压控制,西伯利亚高压盘踞亚欧大陆,寒潮和冷空气不断爆发南下,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9g1f5d0ci05ej21u7y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