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运用图文资料,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重难点) 3.运用案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区域具有层次性。
(4)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特别提醒] 区域内部的区位特征相对一致,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层次性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人们生产、生区域发展水平、发?? 差异活特点不同展方向存在差异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差异
(2)自然环境的差异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长江三角洲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松嫩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 (3)人类活动的差异 耕作类型 农业 作物熟制 商业贸易 工业 主要作物 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长江三角洲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水稻、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至三熟 发达 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玉米、大豆、春小麦 一年一熟 落后 重化工业基地 [特别提醒]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有影响。如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劳动力资源丰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该区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现代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破碎、分散,农业生产规模小,粮食商品率低。
(1)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区域界线是十分明确的。
( )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区都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 (3)长江三角洲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 ( ) ( )
(4)在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的发展。 (5)某区域处于农业社会,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工业以资金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特别大
C.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D.整个区域处于原始文明状态
提示:(1)× 我国南方、北方地区的分界是秦岭—淮河一线,该界线具有过渡性特征。 (2)√ 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
(3)× 长江三角洲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了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 在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限制了耕作业的发展。
(5)C [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内部经济差异较小,对外开放程度低。
区域的内涵及特征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河北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地区核心腹地,由河北省保定市所辖雄县、容城、安新3县组成。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 000平方千米。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图。
问题1 (区域认知)雄安新区设立后,其与周边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还是模糊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提示:雄安新区属于新设立的行政新区,行政区界是明确的,故其与周边区域的界限应该是明确的。
问题2 (综合思维)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这反映了区域之间的什么特征?
提示: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反映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
[归纳总结] 1.区域的内涵
(1)区域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则体现了区域划分的主观性。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即区域在地表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特征。
(3)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2.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下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其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下图所示: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1.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大陆的公路自然区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分别为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V—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下图为中国大陆地区的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七个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C.行政区划
B.气候 D.地质
(2)图示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对应正确的是( ) A.②—Ⅰ C.③—Ⅵ
B.③—Ⅴ D.⑤—Ⅲ
(3)在④区域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 ) A.地震 C.泥石流
B.冻土 D.地壳塌陷
(1)B (2)C (3)B [第(1)题,据材料知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不是社会经济和行政区划因素,A、C排除;据材料中公路自然区的名称可判断应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来划分的,B正确,D错误。第(2)题,据图可知,②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应与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对应,A错误;③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应与Ⅵ—西北干旱区对应,B错误,C正确;⑤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应与Ⅴ—西南潮暖区对应,D错误。第(3)题,据图可知,④区域对应Ⅰ—北部多年冻土区,因此修建公路时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冻土。]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面为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对比分析两图,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的高低,分析产生这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