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杨宝林学术论文】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论略说[技巧]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总之,刘熙载的“概体”书论是独特的,“概”适于抽象之书法的表达,它不同于一般书论的长篇大论,语言简约却能切中要害,以少概多却又能提要钩玄。它又不同于明清时期的评点派,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理服人,以事实为依据,以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审美标准作价值判断。同时,触类引伸又打通书体、书家,进而打通不同艺术之间的壁垒,找出艺术之间的共同规律,进而对

艺术作整理的把握,刘熙载站在了艺术的至高点而独领风骚。 三、 从大文艺观看刘熙载书论的不足

以大文艺观支撑的刘熙载的书论,固然有很多优长,正如一枚硬币有其正反两面一样,刘熙载的书论也有些许不足。刘熙载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均有研究,《艺概》中刘熙载对儒家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都给予激赏,如《文概》中对董仲舒和朱熹,《赋概》中对王守仁均给予很高的评价。董仲舒、朱熹、王守仁在为文作赋上并非一流高手,但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刘熙载在有限的文字内还不忘褒扬。北宋后期的游酢,书名不显,但由于是理学家,刘熙载论述的80多位书家中他还占一席。凡此既欠公允,又乏科学,这些又都是大文艺观尤其是儒家文艺观折射的结果。

1. 忽略书法的特殊性,书论有时成为儒家道统的说教

《词曲概》中有这样一段话:“词进而人亦进,其词可为也;词进而人退,其词不可为也。词家彀到名教之中自有乐地,儒雅之内自有风流,斯不患其人之退也夫~”“名教”指封建礼教,这里代指儒家道统。“名教之中自有乐地”语出《晋书?乐广传》:“是时王澄、胡母辅之等,皆亦任放为达,或至裸体者。广闻而笑曰:‘名教内自有乐地,何必乃尔~’”刘熙载认为把词家笼络到名教之中、儒雅之内,是自有乐地,自有风流。

刘熙载书论中宣扬儒家道统也不少,《书概》云:

《洛书》为书所托始。《洛书》之用,五行而已;五行之性,五常而已。故书虽学于古人,实取诸性而自足者也。

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大抵以合于《虞书》“九德”为尚。

第一则本来讲学古人要“取诸性”,但刘熙载却要强调五常,把“取诸性”归结到仁、义、礼、智、信之中。第二则讲书法的阴阳刚柔不可偏颇,讲得很好,但最终又归终到《虞书》的“九德”之上。“九德”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26]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种不顾书法特性而随意联想,只能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游艺约言》也有类似的论述:

或问书以何为正脉,曰:王道者是。问:何为王道,曰:纯乎德礼而无所为而为之者是。

“王道”,就是儒家的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相对。刘熙载认为王道就是“纯乎德礼而无所为而为之”,仍然没有脱离儒家的纲常内容。刘熙载认为书法的正脉就是王道,这是赤裸裸的儒家中心主义。书法是艺术,儒家可以影响艺术,但

不能左右艺术。刘熙载过分强调儒家纲常对书法的决定作用,显然有失偏颇。 2. 概体本身的局限性

大文艺观只能从宏观上把握艺术,解决不了多少具体问题。“概体”书论由于语言简约、篇幅短小,在论书时往往不可能深入,有时显得过于笼统,“概”本身就有大概的意思。如《游艺约言》:

辞必己出,书画亦然。 怀素书,笔笔现清凉世界。

“辞必己出”,为韩愈论文之语,刘熙载认为书画也应如此。书画的“辞必己出”,当为书画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什么样的个性,只好自

己去意会。至于怀素书法每一笔都能表现出的“清凉世界”,更令人费解。怀素早期书法与后期不同,往往是在酒醉的情况下乘兴书写的,倒看不出清凉世界。

刘熙载的书论语言典雅,措词也有分寸,在论述具体问题时缺乏对应性。《书概》云: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伦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

这两则书论经常为人所引用。“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当指书家所具备的美质,《游艺约言》“劲气、坚骨、深情、雅韵四者,诗文书画不可缺一”同此。那么哪些书家同时具备这四种美质呢,无人能确指。“士气”就是书卷气,这毋庸置疑。据语境“妇气”、“兵气”等都应与“书气”相关,怎么落实,恐怕也无人能说清。这两则材料,刘熙载大概是在触类联想,因此有失严谨。

“概体”书论语言简约,有时缺乏必要的论证,结论显得很突兀。《书概》云: 《端州石室记》或以为张庭珪书,或以为李北海书,东坡正书有其傲岸磅礴之气。

或言怀仁能集此序,何以他书无足表见,然更何待他书之表见哉~

《端州石室记》为何人所书迄今无定论,刘熙载也不参与讨论,但此则末尾却说苏轼的正书“有其傲岸磅礴之气”。这里是省略了大前提:《端州石室记》,正书,具有傲岸磅礴之气。但此则前边探讨的是书者,末尾一转,跳跃性极大。第二则针对有人提出怀仁能集《圣教序》,为什么没有留下其它作品,刘熙载认为有《圣教序》足矣,就不须其它作品了。刘熙载是所问非所答。集字固然可以看出集字者的书法造诣,但毕竟不是本人的书法作品,刘熙载偷换了概念,就难

以自圆其说了。 3. 过分强调书如其人

《艺概》特别强调人品。《诗概》说“诗品出于人品”,《赋概》说“赋尚才不如尚品”,《词曲概》说“余谓论词莫先于品。”《书概》和《游艺约言》更过分强调书品人品论。《书概》云: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这是刘熙载书如其人论的显例。书如其人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张怀瓘的《评书药石论》,其中有云:“故小人甘以坏,君子淡以成,耀俗之书,甘而易入,乍观肥满,则悦心开目,亦犹郑声之在听也。”到了苏轼,书如其人说被正式提出来了,苏轼在《书唐氏六家书后》说:“凡书象其为人。??古之论书者,兼论[27]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刘熙载的“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是意义的追加,不过作为理学家,他说的“学”、“才”、“志”都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关。这属于书法批评物件的人格化,审美物件的人格化。为了证明书如其人,《书概》又云:

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一书秀颖。

刘熙载旨在说明不同品格的书家,其书风是不同的。“贤哲”、“骏雄”等也是缺乏对应性,没有什么说服力。

《游艺约言》也说:

字不出雕、朴两种,循其本,则人雕者字雕,人朴者字朴。

“雕”,雕琢。“朴”,质朴。刘熙载反对雕琢,肯定质朴。他进而认为“人雕者字雕,人朴者字朴”。“人雕”,落实人品上便是虚伪、粉饰。“人朴”则为诚,无须雕琢,“朴散为器”。刘熙载加入了人品这一介入因素,故以人品为参照系,实亦未必然。

书如其人属于伦理批评,但人品是人品,艺术是艺术,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刘熙载在《书概》和《游艺约言》中一再重申书品即人品,他可能是想借论书来论育人,借书品来砥砺人品。他的良法美意也是行不通的。

总之,刘熙载书论的大文艺观是以儒家为主,释道为辅。刘熙载书论之所以常读常新,是因为其背后有沉甸甸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支撑。当然大文艺观,尤其是儒家文艺观给刘熙载带来众多荣耀的同时,也给他带来几许遗憾,这才是事实。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序》,中华书局,1963年版,P316. [2]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文中所引《艺概》均同此.

[3][26]周秉钧注释《尚书》,岳麓书社,2001年版,P12,P23. [4][8]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P30,P30.

[5]刘熙载着《刘熙载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文中所引《游艺约言》均同此.

[6][7][14]《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P129,P209,P6. [9]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P43. [10]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P67.

[11][12]《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P41, P175-176. [13][18][21]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P93,P179,P15.

[15]丛文俊《书法史鉴——古人眼中的书法和我们的认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P48.

16][17] 邵雍《皇极经世书》卷十二,四库全书本:P803—1050,P803—1085.[ [19]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p259. [20]詹志和《好借禅机悟“文诀”——佛学对刘熙载文艺美学观的影响与浸润》,《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22]李恭简[民国]《续修兴化县志》,民国三十二年刊印. [23]方宗诚《柏堂集余编》,光绪十二年夏开雕.

[24]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349. [25]吴大廷《读书随笔》,同治癸酉刊印.

[27]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P2206.

【杨宝林学术论文】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论略说[技巧]

总之,刘熙载的“概体”书论是独特的,“概”适于抽象之书法的表达,它不同于一般书论的长篇大论,语言简约却能切中要害,以少概多却又能提要钩玄。它又不同于明清时期的评点派,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理服人,以事实为依据,以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审美标准作价值判断。同时,触类引伸又打通书体、书家,进而打通不同艺术之间的壁垒,找出艺术之间的共同规律,进而对艺术作整理的把握,刘熙载站在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9f5d63mz24vbt01gdv99bpag891bi0043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