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气体检测管法 气体速测管(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示波极谱法 气相色谱法 GB13197-91 GB/T15500-95 WS/T150-1999 来源 水质 空气 作业场所空气 类别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空气 杭士平主编 气相色谱法 变色酸光度法 《水质分析大全》,张宏陶等主编 水质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 水和废水 5.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mg/m3 0.05mg/m3(一次值)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30(表1);25mg/m3(表2)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中国(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二级0.3~6.4;0.26~5.4(表1) 三级0.46~9.8h;0.39~8.3(表2) 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mg/m3): -36-
0.20(表2);0.25(表1)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0.5mg/L 一级1.0mg/L 中国(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二级2.0mg/L 三级5.0mg/L 嗅觉阈浓度 1ppm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注意个
-37-
人清洁卫生。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或用2%碳酸氢溶液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6.1.1.3氢气的理化性质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CAS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别 名 分子式 21001 133-74-0 氢(压缩的) hydrogen 氢气 H2 外观与性状 分子量 熔 点 密 度
无色无味气体 2.01 -259.2℃ 沸点:-252.8℃ 相对密度(水=1)0.07(-252℃);相对蒸汽压 13.33kPa/-257.9℃ 闪点:<-50℃ 溶解性 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 稳定性 稳定 -38-
密度(空气=1)0.07 危险标记 4(易燃气体) 主要用途 用于合成氨和甲醇等,石油精制,有机物氢化及火箭燃料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本品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燃烧(分解)产物:水。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气体检测管法
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39-
5.环境标准:
美国车间卫生标准 窒息性气体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带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