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VIP专享]中国古代养生理论述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久视。”

《内经》对顺时调神有系统而具体的论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肺气平,无外其志,使肪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等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

中国古代养生家都重视顺时调神。例如养生家宋直在《养老春亲书·春时摄养》中指出:“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不含孤生独寝,自生郁闷。”在《养老奉亲书·秋时摄养》中指出:“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动作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彼其心神,则忘其秋思。” 九、七情内伤论

祖国医学关于病因问题早就有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论述。特别强调内脏的疾患与七情失调(刺激过度或持续过长)的密切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并且指出,情志变化能够

使气发生变化。故《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同时还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心藏神”。因此,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就能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如《灵枢·口问篇》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十、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论

祖国医学对疼痛的原理有如下概括:“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通则不病,气血调和也。”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使脏腑经络的气血阻塞不通,皆可产生疼痛。“不通则痛”的原理也是适用于外伤即“形伤则痛”,“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即心是主宰疼痛的。气血畅通或窒滞与情志有关。所以“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心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因此出现痛感反应时往往伴有情绪不快,脉搏变化,汗分泌增多等变化。 十一、入静的心理境界

气功人静后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古人有不少对人静的描写,如唐代诗人李白在“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中形象地描写了他修炼禅功的感受。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卷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雪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佳兴与人同。”“水心云影间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忽惊奇事,看鲸波墩目。”陈景在诗中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

以上这些都是描写练功高度人静后的心理特殊感受。

陆游在《好事近词》云:“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

[VIP专享]中国古代养生理论述要

久视。”《内经》对顺时调神有系统而具体的论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谓之容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936e3kk7b44s0w0d4ij47hq70zb09011r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