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精练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
1.(2024黑龙江哈九中四模,24)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2.(2024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25)
表
记 述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出 处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史记·吕太后本纪》 滋殖。”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足。” 《史记·平准书》 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3.(2024福建龙岩二模,25)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4.(2024吉林百校联盟联考,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5.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
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6.(2024北京朝阳二模,13)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1
二、非选择题
7.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三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精练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选择题
1.(2024黑龙江哈九中四模,24)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2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答案B 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2.(2024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25)
表
记 述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出 处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史记·吕太后本纪》 滋殖。”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足。” 《史记·平准书》 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答案A 解析“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社会不稳;“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小国寡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势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
3.(2024福建龙岩二模,25)汉朝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最多。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答案B 解析作为农业大国,历代自然灾害一直不少,这只是材料中“罪己诏”的客观因素,故A项错误;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与材料中“在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常常公布‘罪己诏’”“历朝中次数最多”相符,故B项正确;皇帝虚怀纳谏,与材料中“在出现自然灾异时”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皇权受到制度约束”,故D项错误。
4.(2024吉林百校联盟联考,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3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5.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 答案D 解析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从汉文帝开始的,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的目的在于推崇经过其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不是“养士”,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太学是董仲舒为了培养人才而建议汉武帝兴办的,故D项正确。 6.(2024北京朝阳二模,13)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答案A 解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材料“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可知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经典而非秦始皇对文化的破坏,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论语》内容的新发现而非儒学独尊的事实,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
D.兴办太学
4
——《韩非子》
材料三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参考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影响:积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 本质:维护统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