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古代汉语重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单项原则

二,解释词义,说明词性或用法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诗律平仄 六,句读,翻译

1, 训诂的方法 声训:声训是汉代以来就兴起的一种训诂方法,就是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

字词,又称为“因声求义”。如,“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形训:即“以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探索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义训:义训就是仅从意义的角度来做解释,而不借助于音和形。“黄,地之色也。” 直训:直接解释字词的意。

2, 五经正义:唐 孔颖达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转正义》

3,古注的体例

传注类,传:阐明经义,解说经义。传,传述、,传通之意。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旨。

义疏类,疏:义疏也称为疏,或正义,都是疏通文意的意思。它是一种既解释经

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

集解类:集解是汇集诸家注释的一种体例。包括集注、集传、集释、集解等。 章句类:章句即离章辨句之意。这类注释不象传注类注释那样侧重于字词解释,

而是着重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4,破读: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表示词义或词性的改变,叫做破读,也成读

破。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

如字:其本音下注如字,表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词)要读本音。 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

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5,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6.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7.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六朝至唐宋)汉语学、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重要的等韵图如:《韵镜》、《切韵指掌图》、《七音略》。 北音学:是研究近代(元明清)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8.《广韵》: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唐韵》,对《切韵》进行了修订。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公元1008年)。简称《广韵》。

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

9.韵:指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音韵类聚。

韵部:指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韵类聚。韵部有时含义也相当于“韵”。

10.阴声韵:元音收尾或无韵尾。 阳声韵:鼻音韵尾(m/n/ng)。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11.谷无轻唇音:清代钱大昕的重要发现。上古没有“非敷奉微”四纽,只有重唇音“帮滂並明”四纽。轻唇音是中古时期才由重唇音中分化出来的。

12.古无舌上音:清代钱大昕的重要发现。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三纽,只有舌头音“端透定”三纽。古上音是后来才从舌头音中分化出来的。

13.(练习册,只看小题)

之:之的本义是动词“到”“往”。 1.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2)指示代词,这。 2.作结构助词

1)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中间,相当于“的”。

2)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 3)用作凑足音节和提顿。

4)古代“之”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用法,加于人名之间、物名地名之间,作衬音词。 既:

时间副词,表示时间已经成为过去。 既、业——已经 而:

1)表示并列关系

2)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3)表示顺承关系。就,然后。

4)表转折关系。然而,却。 5)表因果关系。因而。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谓语,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修饰后一部分。 则:

1)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可译为“就、便、那么”。

“则”有时表示未预期到的,可译为“原来已经”。 2)表示转折。却。 3)表假设。如果。

4)表让步。固然、倒是。

然而:

“然”原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如此”。可以与其他连词“而”构成“然而”词组。 然而:这样…却,如此…可是。 莫:

1)作否定性代词可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 2)作否定副词,充当状语,相当于“不”。

否定副词“莫”在先秦很少,汉以后才渐渐多起来。

与、於:

“于”和“於”上古并不同音,作介词用时,它们的用法完全相同。“于”和“於”两者的不同主要是使用的时代不同。 用法: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范围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可随文译为“在”、“从”“到”。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随文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以为“比……更……” 4)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为“被”。 安、恶:

1)主要用于对处所提问的。可译为“哪里”。

2)有时用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哪里、怎么”。

所以:

1)表依据:译为“用来……的方法”、“用来……的工具”。 2)表原因(抽象):译“导致……的原因”。 少:

1)程度副词,表程度低,“稍微、略微”,相当于现代的“稍”。 2)古汉语中的“稍”一般做时间副词,“逐渐”的意思。

古代汉语重点

一,单项原则二,解释词义,说明词性或用法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诗律平仄六,句读,翻译1,训诂的方法声训:声训是汉代以来就兴起的一种训诂方法,就是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又称为“因声求义”。如,“暑:煮也,热如煮物也。”形训:即“以形索义”,通过分析字形来探索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义训:义训就是仅从意义的角度来做解释,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91mh9s3qi5zpak1bu9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