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年度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江西版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

考题展示 一、(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

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

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

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二、(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

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钧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

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闻之,悉.

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

C.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考向分析

在2012年高考中本考点有6道题,共24分,分别考查实词、虚词、内容的分析综合及翻译。对比2011年高考,删去了断句题,用内容的分析综合替换了断句题,有利于考查考生全面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对实词、虚词的考查紧扣教材,内容大多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翻译考查的句式及实词、虚词也多是教材知识点的延伸。因此,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能抓实回归教材,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江西卷文言文还是没有跳出二十四史范围出题,这也与前四年宁夏卷的出题方向完全相同,也与考前预测相同。三个选择题依旧延续了近三年课标卷的题型,实词考查的“及”“迎”“敛”“彻”难度不大,容易判断。翻译中涉及的关键词难度一般。文言文阅读命题方向很明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意并能翻译文中的句子。

【经典模拟】 (2012·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甚喜。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论,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取。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袁中郎全集》卷四,有删节)

热点题型一 实词的考查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心而行,恣臆谈谑 信心:随心所欲。 ..B.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 饵:诱降。 .C.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论:判处。 .D.胡为不遇哉 遇:遇见。 .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遇:遇合,指得到上司或君王的信任重用。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出正确的意思。

答案:D

技法解密 “常见文言实词”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并特别强调辨析“在文中的含义”,所以力争粗通文本大意十分重要。除了平时要熟读课文,善于积累,注意辨识外,还要熟练掌握一些词义推断技巧。

1.形旁推断法。文言文中,形声字占汉字的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是义符,表示该字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组”在中学文言文中出现较少,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以猜出与“绳索”有关,再结合前面的“系燕父子”这一语境因素,还是可以推知它是一种“丝绳、丝带”。

2.修辞推断法。古文讲究音节整齐,常在对偶句、排比句或互文句的对称位置上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祈求语句摇曳多姿,避免重复雷同,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便利。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是一组正对句,“跬”与“小”位置对应,两者词性一致,意义彼此相同,所以“跬”就是“细小”的意思。

3.成语推断法。成语是一种相沿惯用、形式简洁、富有表现张力的约定俗成的短语,作为汉语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沿袭了古汉语的词义。抓住这个规律,联系熟知的成语可以推出古汉语某些实词的意义。如:

(1)言之,貌若甚戚者。

“休戚相关”这个成语较为常见,许多学生都知道“戚”义为“悲伤、忧愁”,把这个意思带入原句和翻译中,词通意顺,因此可推知“戚”与“休戚相关”的“戚”同义。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作何解,对古汉语词汇量较少的中学生来说也许难以把握,其实只要联想“金城汤池”这个成语,便可推断此处的“池”当为“护城河”。 4.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是唯一的,所以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结合上下文加以仔细研释。如: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

有的注解是这样的:夺,强取;与,给予。这个注解显然有违古人行文之初衷。上官大夫虽然“心害其能”,欲置屈原于死地而后快,但毕竟是屈原官居左徒,权倾朝野,更何况是奉旨造令,“王甚任之”,倘若上官大夫强取硬抢,非但不能诋毁屈原,离间楚王与之关系,从而掌握裁定宪令的权力,反而会落下欺君的把柄,招来杀身之祸,故尔,老谋深算的上官大夫,断然不会做出这等蠢事。纵观全文,“夺”解作“裁定”,“与”释为“给予”,才顺乎情理。因为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想借助屈原的草稿,而最后裁定,一则彰显才华功绩,博取楚王宠爱,二则篡改宪令条款,维护自身利益,一箭双雕。上官大夫阴险若此,尽显毕露。

5.语法推断法。文言文语法有其自身规律,又与现代语法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依据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意义。如: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2011·北京高考)

“略”释为“简略”,是否正确?从句子看,“总其略行”与前一句的“计其大功”相并列,由“不”领起,并与后一句的“求小善”构成转折关系,由此不难推断“略”应该与“大”同义与“小”反义,意思是“主要”,该项释之为“简略”显然是错误的。

6.联想推断法。高考文言文文本虽出自课外,但绝大多数文言词语是初高中学过的,有的甚至多次出现在课后的练习题中,所以对考试题目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可以联系课文,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从而确定其在文中的正确含义。如:

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2011·湖南高考)

“拔”释作“拔除”正确否?考生若熟读课文,就可联系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为“超出”之意而得解。

热点题型二 虚词的考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欲客某者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B.公以是益重之 为国以礼 ..

C.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 其孰能讥之乎 ..D.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古之学者必有师 ..

思路分析:这种题型用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前一个“若”为连词,“假如”;后一个“若”译成“比得上”。B项,前一个“以”为介词,“因为”;后一个“以”也为介词,但译成“用”。C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他的”;后一个“其”为语气副词,“难道”。D项,两个“者”都为代词,“……的人”。

答案:D

技法解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积累辨析法。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逐一掌握考纲所列的18个虚词,既能够理解其意义,又能够辨析其用法(词性及语法功能)。尤其是对考查频率很高的“以、于、而、之、其”等虚词,应了如指掌,运用自如。

2.语境分析法。

(1)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词用法。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的意思;后一个“其”用在一个表示选择问的句中,作连词,表示选择,可以翻译成“还是”。

(2)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判别虚词用法。

如注意找出起取独、提宾、提顿、后置等作用的虚词,进而明确句意。 (3)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虚词用法。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顷之,烟炎张天”“石之铿然有声者”等句中,“之”字由于位置不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3.语气关照法。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表示一定语气,只有把握全句的语气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也、矣、焉、哉”等。尤其是要能够准确判断出作语气副词时的“其”有感叹、推测、反问、希望、命令等多种语气的区别。如2011年四川卷和湖南卷同时考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就是语气副词“一定”,祈使语气,表示希望。

4.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乎”,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如《项脊轩志》“儿寒乎?欲食乎”。在句中则有多种用法,或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惶惶欲何之”;或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如《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或作介词,相当于“于”,如《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等。

5.语法分析法。虚词的语法位置、词性(成分)、功能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且”前后是两个动词并列,所以它是并列连词;如2011年广东卷中“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和“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的“且”作副词,修饰后面的形容词或动词谓语。

6.关系分析法。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的。

7.比较区分法。(1)分清虚实。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2)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而“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

2024年度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江西版专题三文言文阅读考题展示一、(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①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8ztr05ka42xc786b4a94zk8m0hvkq00ru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