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税收体系构建路径
1引言
生态税即绿色税、环境税,是政F矫正环境污染行为和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1],其本质是把环境治理的成本内部化[2]。围绕生态税收开展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1972年,李香菊和杜伟[3]的研究提到Oares在介绍庇古的外部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庇古税的概念,核心在于将税收手段运用到保护环境之中。然而,这一理论并未受到重视。随着Pearace[4]提出的环境税“双重红利”概念,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征税日益受到重视。A.H.帕夫连科和张晶[5]提出的伦理学对生态税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Chiroleu-Assouline&Fodha[6]在叠代模型框架下研究环境税双重红利实现的条件,丰富了绿色税收理论。可见,生态税收的相关理论为构建生态税收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治理生态环境,我国不断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20XX年上调排污费,20XX年加大排污费征收范围,20XX年7月1日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我国更是提出了开征环境保护税,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范畴。目前,学者们分析了国内生态税收现状[7],发现目前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税,现行税制下的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8]。部分税种虽然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
但欠缺经济的协调,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作用零散[9],我国现行税制的生态化程度不够,没有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10]。通过开征资源税和环境税来调节生态环境问题处于起步阶段,仍未建立完善的生态税收体系。在现行税制下,我国生态税收的现状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生态税收体系的具体路径?本文将逐层深入分析。
2生态税收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 2.1外部性理论与生态税收体系的构建
外部性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1]提出,通过分析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他提出了如下观点:如果增加劳动和资本,则会促进组织改进,而组织改进则会进一步增加劳动和资本的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庇古[12]进一步发展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的实质就是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不一致以及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不一致造成。实际上,生态税收的概念起源于庇古的外部性理论,不仅针对环境污染开征税种,也应从实际出发全面概括其意义[13]。构建生态税收体系,从外部性理论视角来看,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应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征税;当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时,应对环境加以保护,对预防污染以及绿色生产的企业进行优惠和补贴。可见,生态税收体系的构建就是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2.2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税收体系的构建
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
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在19XX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与承认。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能危害后代人对消费和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与追求社会公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同时面临着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往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造成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而这又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保护生态环境,使可再生资源保持其可再生性,发掘环保、绿色的资源来替代和补充非可再生资源。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运用经济手段、税收手段、法制以及政策干预来保持其可持续。除外部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外,税收生态体系的构建也可以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税收制度优化理论、边际成本理论等主要理论开展分析。目前,我国在理论上对生态税收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还未能完全结合。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建设生态税收体系刻不容缓,需要及时发挥其对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3我国现行税制下的生态税收现状
3.1资源税资源税是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征收的税种,在生态税收体系中作为主力军。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包括针对矿产征收的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根据不同资源产品和资源条件的差异,确定相应的税率和征收标准。20XX年7
月1日我国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扩大了征税范围,确定合理的税率并全面推开从价计征方式。在城镇土地使用税中,其征税对象为国有土地,征税范围为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的行为征税,实行定额税率,从量征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征收耕地占用税旨在保护耕地、保护生态平衡。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采用地区差别定额征收。
3.2消费税
消费税对所有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在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内,部分体现了生态性,促进了资源配置。然而,我国消费税征税范围窄,诸如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这种污染严重且极大损耗资源的消费品税率较低,税率均为5%,对造成白色污染严重的一次性塑料袋等塑料制品未进行征税。
3.3增值税
增值税是我国税收体系中最主要的税种,在税收收入中占比最高,在市场对资源配置中具有关键作用。增值税中的部分优惠政策对生态税收体系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部分却不利于生态保护。目前,在我国增值税涉及的与生态保护有关的优惠政策中,对循环利用物、废旧物资和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进行优惠征税,有助于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农业生产资料中的农膜、化肥、杀虫剂等给予税收优惠,对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残膜污染,严重破坏土壤抗旱能力和透气性;大量使用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