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课件上的问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件上的问题及答案(以ppt为基础,仅作参考)
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 空间研究尺度变化:企业区位(1940年代之前);区域产业布局(1950年代-1980年代);全球分工与合作(1990年代之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文化转向
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定义: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图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 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 二、人口问题 三、环境问题 四、贫富差异问题 4.谈谈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热点领域:(一)全球化的研究(二)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三)环境与管制研究(四)区域发展研究(五)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六)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
5.我国经济地理的研究进展
(一)“以任务带学科” 的发展(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三)国土开发和规划、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领域成为研究主力。(四)乡镇企业研究和外资研究成为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五)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 解释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及区位因子等概念。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②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理论体系: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2. 简述现代区位理论与传统古典区位理论的特色差异。P35 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1) 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2) 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分类:一次能源: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影响机制:1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2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3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4 )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资本的类型: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流动性强)和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积累性,地理惯性)。
影响机制: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关键是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 (5) 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特征:数量特征:劳动力的数量、 质量特征: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成本特征:劳
动力成本的高低、空间特征:劳动力空间分布
区域主题类型:一般主体:数量大、质量高、成本低的区位有吸引力 劳动密集型:数量和成本起主导作用
知识密集型主体:劳动力素质起主导作用 4.论述航空区位条件对航空城的发展影响。 P53 1. 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研究目的。
杜能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背景: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2.试析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若干假设前提: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3.评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中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模型。P61 4.试析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存在的缺陷。
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意义 1、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2、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 2
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二) 经济学意义 它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缺陷:1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想模式,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
2该理论未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