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
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B.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C.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D.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B.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C.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D.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第9页 共12页 ◎ 第10页 共12页
D.“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蚕(节选) 茅 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
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 1932年11月1日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
B.“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不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的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C.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D.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B.“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C.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D.“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他们此行的艰难。
(3)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4)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第11页 共12页 ◎ 第12页 共12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诏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子仪收云中、马邑,开东陉,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遂趋常阳以守。安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士殊死斗,遂破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方北图范阳,会哥舒翰败,天于入蜀,太子即位灵武,诏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时朝廷草昧。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拜子仪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大阅六军,鼓而南。代宗立,程元振自谓于帝有功,忌宿将难制,离构百计。因罢子仪副无帅,为肃宗山陵使。子仪惧谗且成尽哀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入寇,朝廷大恩,诏子仪屯奉天。帝问计所出,对曰:“无能为也。怀恩本臣偏将,虽剽果,然素失士心,今能为乱者,訹思归之人,劫与俱来,且皆臣故部曲,素以恩信结之,彼忍以刃相向乎?帝曰:“善。”虏寇邠州,先驱至奉天,诸将请击之。子仪曰:“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德我,吾缓之,当自携贰。”因下令:“敢言战者斩!”坚壁待之,贼果遁。德宗嗣位,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帝悼痛,废朝五日。及葬,帝御安福门,哭过其丧。赐谥曰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仪惧谗且成/尽哀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B.子仪惧谗且成/尽哀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令公毋有疑/ C.子仪惧谗且成/尽哀代宗所赐诏教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联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D.于仪惧谗且成/尽哀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陵使,古代皇帝死亡,葬地所在称山陵,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多由大臣临时兼充。 B.武举,古代专为选拔武职人才而设置的科目,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 C.太尉,唐代三公之一,是中央掌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的最高官员。 D.回纥,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维吾尔族祖先,唐时建国,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郭子仪武举出身,深谙用兵之道。常阳之战,他利用史思明得到援军后轻敌、军心不稳的时机速战速决;仆固怀恩叛乱时他坚守营垒,使敌人自退。 B,郭子仪战功卓著,挽狂澜于既倒。安史之乱时,他临危受命,攻下云中、马邑、常山等地,与李光弼打败史思明,率兵赶赴皇帝驻地,国威大振。 C.郭子仪素有威望,遭到小人谗害。他在玄宗时战功赫赫;代宗即位,程元振担心他难以制服,多次离间诬陷,使他被罢免了副元帅之职。 D.郭子仪功在社稷,死后恩宠备至。他死后,德宗非常哀痛,停朝五日;到出葬时,皇帝驾临安福门哭送丧车,并恩赐供奉到代宗庙中接受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 ②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德我,吾缓之,当自携贰。
(5)郭子仪为什么认为仆固怀恩不会有什么作为?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徙倚【注】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B.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曰:________。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2)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________,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
(3)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青玉案?元夕》 七、课内文言文阅读(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
第9页 共12页 ◎ 第10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