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的排放,导致一些城市周边堆放大量生活垃圾,不仅影响市容市貌,甚至危害居民健康。大气污染问题突出也与汽车的尾气排放密切相关:雾霾天气多发,给群众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快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改善环境,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消费具有连带效应,减少消费可几何级数地减少资源投入。德国学者魏茨察克提出了生态包袱的概念,即每单位产品重量所需要的物质投入总量;减少消费可以成倍地减少前端的资源投入。例如,一个10克重的金戒指,生态包袱是3500公斤;一件170克重的汗衫,生态包袱是226公斤等。在生态系统的末端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不但可以减少大量的资源投入,还可以减少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污染排放。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

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带来诸多问题。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我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改变不科学的消费习惯,提出并倡导适应我国国情的绿色消费理念尤为迫切。绿色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经济政策以增进消费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最终归宿.不但可以达到投资促进消费的作用,也有助于解决人口、资源、经济增长、农村发展、城镇化以及全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诸多问题,在转变消费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同时,平衡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永续发展。

消费具有弹性效应,增加消费会抵消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事实证明,各

种工业产品都可以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但如果消费数量增加,这种效果就会被抵消。如汽车引擎的改进可以使耗油量降低、污染排放量减少,但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却轻而易举地抵消了这种效果;住房设计及建筑材料的改进可以减少建筑材料消耗、节约能源资源,但人均住房面积的扩大会抵消这种效果。因此,控制盲目的、不顾环保的消费需求,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分重要,也是实行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和中华文明传承的必然选择

由于绿色消费理念没有成为社会共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尚未纳入到宏观决策的全过程,生态伦理和生态文化尚未植根于群众,“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阻碍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人们适度消费、合理消费,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理念,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和全球意识。因此,大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矫正我国当前存在的不正常消费行为,摒弃过度消费和用后即扔等的行为习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消费观念,形成良好风气和社会氛围,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面临多重制约 绿色生活方式尚未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阶段,绿色消费文化尚未形成:生产者在设计和提供消费品环节,没有考虑或没有充分考虑产品原料的再生料使用比例,以及节能、可回收性、可降解等特征;媒体对公众行为具有极大的引导和影响力,但在宣传和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文化方面基本缺位;在这一大背景下,

绿色生活方式文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

虽然近年来以生活方式绿色化为主题的国内外活动不少,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公众对什么是绿色生活方式,为什么要绿色消费,哪些是绿色产品,哪些品牌产品符合绿色消费的要求等的认知度还比较薄弱。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意识不强,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一部分人有了绿色生活的意识,但离转化为绿色行动还有很大差距。换句话说,绿色消费尚未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面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公众埋怨的多,从自身找原因的少,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因此,亟需采取措施,提高公众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度。 绿色消费的促进政策尚不完善

我国绿色消费的鼓励性政策不完善,绿色消费品认证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生产者没有义务生产符合绿色消费要求的绿色产品,消费者无法识别哪些产品是绿色产品。一方面,关于绿色产品认证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绿色标准、认证认可机制,导致绿色产品市场鱼目混珠,难分真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生产和市场出售的绿色产品,成本高、价格贵,而那些不顾环保、浪费资源的产品,则价格相对较低,绿色产品成了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对浪费型、奢侈型消费的惩罚性政策相对缺失:政府尚未制定财政支出应采购绿色消费品的约束性制度、对非绿色消费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惩罚性财税措施等。政策的不完善影响了绿色消费的氛围形成。 缺乏绿色生活方式的联动机制

与绿色生活方式的管理机制缺失,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工作推动,人们在生活中在一些领域已经树立起环保意识,由于一些制度不尽完善,配套设施还跟不上,导致相关工作推动缓慢。涉及部门众多,

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难度较大。生活方式绿色化涉及面极广,需要环保、发改、工商、工信、商务、财政、教育等众多部门联动,携手推进。 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点和保障措施

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社会转变过程,需要统筹安排,需要多方面协调推进。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也需要全社共同行动,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完善。

一是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顶层设计。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合理制定远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响应、公众参与的运行保障长效机制,规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职责和义务,明确分工。依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新环保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出台“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实施细则”,使之与“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等相呼应,与中央下发的意见精神相配套,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

二是规范绿色消费市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制定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企业应在生产过程中,以节能、降耗、减污、降碳为目标,通过有效管理和技术手段,实施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强化对绿色产品的监测、监督和管理,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大力推动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基地建设,扶持绿色产业。建立绿色产品营销体系和追溯制度,对假认证伪绿色产品予以严厉打击。

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应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完善经济政策,按行业、领域制定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标准,对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政策和技术支持;开展绿色信贷,对积极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有利于绿色消费的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税收减免。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新能

源汽车发展、支持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租赁系统等。运用市场化机制,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等,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促进人们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

四是培育生态环境文化。文化对公众的影响是无形的、久远的。应培育环境文化,做大做强环境文化产业,创作出一批倡导生态文明、反映环保成就,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电影、电视、戏剧、公益广告、图书、书法、绘画、摄影等环境保护宣传品。大力开展以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环境文化活动,鼓励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文化产品,利用影视、戏曲、音乐及图书漫画等形式传播绿色生活科学知识和方法,使生活方式绿色化由无意识、下意识上升为行为习惯。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推行绿色消费,增强绿色理念,营造绿色氛围。建立生活方式绿色化宣传联动机制,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持续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人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自觉形成以践行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为荣,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开展绿色生活教育活动,制定公民行为准则,增强道德约束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发面向公众的绿色生活APP,让公众随时可以关注绿色生活指数。

六是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率先垂范。在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率先垂范,带动全社会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同时,要用好名人效应,倡导公众人物履行社会责任,适时推出绿色生活形象大使,激励他们做好示范,积极参与环保公益行动,力戒炫耀性消费。

以绿色消费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化——《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解读-环境生态论文

的排放,导致一些城市周边堆放大量生活垃圾,不仅影响市容市貌,甚至危害居民健康。大气污染问题突出也与汽车的尾气排放密切相关:雾霾天气多发,给群众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快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改善环境,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消费具有连带效应,减少消费可几何级数地减少资源投入。德国学者魏茨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8k5w35kxf553973044s2xc786b4hd00yt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