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0单元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31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31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

目标解读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5.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大史实 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

①经营体制: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全国普遍实行 制。

【问题思索】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它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只是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②分配制度:取消平均分配,主要实行按劳分配。

③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 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④购销体制:改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⑤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鼓励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3)意义: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挫伤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 ,把企业搞活。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

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把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效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经济特区:1980年在 、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②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北海、湛江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后,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后,相继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⑤开发开放浦东: 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旨在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格局

①表现: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②特点:全方位、 、宽领域。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①解放思想: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明确目标:1992年10月,中共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开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③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知识拓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⑤初步建立:到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

(3)措施:全面放开粮价;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易错点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而且又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对市场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

(4)意义:①推动了资源合理流动与分配,如倡导开设的亚投行开启了中国对外交流主要以人民币而不是以美元结算的历史,阿里巴巴公司开启了国内外商品直接网购的历史;②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 (1)原因

①政治: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政治环境宽松。

②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物质不断丰富;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政府更加关注民生。

③思想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开放;科技、教育不断发展。

(2)表现: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时尚化。

②食:从吃饱到吃好。 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启动“菜篮子工程”,提高了人们的饮食水平。

③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 工程”,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④社会风俗:延长和增加节假日;休闲方式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⑤行(交通)

a. 铁路: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通车,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祖国内地首都北京的联系;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多次大提速;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3年,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b. 水运: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呈现萎缩状态。 c. 航空: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⑥通信传媒: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电信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话、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报刊业欣欣向荣,各种娱乐性、专业性报刊大量出现;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远超以前;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考点一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

(1)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①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它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史论结合】

史料1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史料2 全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

解读 (1)史料1说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没有变,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分配形式发生了变化。

(2)史料2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家庭人均收入迅速增长,这说明对生产关系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小岗村精神”的内涵。

(2)依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其意义。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苏联的经济改革比较

(1)相似之处

①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②都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③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都实施了五年计划;都主张改革农村的生产关系与国有企业。 (2)不同之处

①开始改革的时间不同:中国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②改革的结果不同:中国改革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最终苏联解体。 (3)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引起了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些成果也化为乌有。 【史论结合】

史料1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了70个有关外国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24个协议在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方面,55个合同是与美国和德国的商号签订的。如苏联同福特公司签订的关于为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的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美国勃兰德塔商行(帮助改造莫斯科汽车厂)和马基商行(设计和建造马格尼托格尔冶金联合企业)等都在苏联投资设厂。

——摘编自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对苏美关系的影响》

史料2 1978年邓小平访问松下电器公司以后,松下电器公司开始在中国投资。1979年12月18日,可口可乐与中国粮油集团签署了一份合同,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口可乐,在新中国成立后绝迹了30年的可口可乐重返中国……位于西雅图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宣布,中国将历史性地引进3架波音747客机。……1984年,德国大众汽车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大众汽车是第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国际汽车制造商之一。

——摘编自《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知名外企》

解读 (1)史料1反映了“1929年10月1日”——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苏联政府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情况,体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国内外环境、政策。

(2)史料2反映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情况,揭示了中国亟待发展、对外开放等社会现象。 问题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和咨询合同的背景。

(2)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国外企业与苏联引进外国技术援助和咨询的共同点,并说明其不同的结果。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对外开放 理解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我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带来对外开放的高潮。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10单元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31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31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目标解读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4.了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8fl00o2z055t2h95x553fre38hic90119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