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1.将地理环境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的是( ) A.地质作用
B.水循环
D.生物循环
C.岩石圈物质循环
解析: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答案:D 读图,完成第2~3题。
2.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象正确的是( )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3.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C.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2题,由题图可知,②可以转化为泥炭、煤等,应为绿色植物,故③为氧气,④为二氧化碳。第3题,人类活动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毁林等,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树造林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2.A 3.D
4.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石灰岩广布地区流水作用强烈,易发生岩石溶蚀;地表崎岖,地形坡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基岩裸露,土地生产能力退化,植被退化,进而导致侵蚀进一步加强,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这一过程,形成恶性循环。 答案:C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第5~6题。 5.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C.森林破坏 A.整体性
B.大气污染 D.温室效应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6.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解析:图示为荒漠景观,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引起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发生改变形成的,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5.C 6.A
7.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它的繁殖率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无人类干扰时,一定范围内藏羚羊的数量是基本稳定的,试分析其稳定的原因。 (2)藏羚羊的数量波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功能。
答案:(1)当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时,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上升、数量增加,之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其退化,在退化后的较差环境条件下,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下降,导致其数量减少,从而使环境得以恢复,生物的数量基本稳定。
(2)平衡
能力提升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2题。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大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A.综合性 C.整体性
D.围湖造田 B.区域性 D.差异性
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解析:第1题,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C 2.C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图中邮票上的民居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
4.三地民居的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地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解析:第3题,①为陕北窑洞,②为云南傣族竹楼,③为蒙古包。第4题,陕北地区温差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缺少建材,窑洞冬暖夏凉,适宜居住。云南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湿热,而竹楼排水、透气性较好。内蒙古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温差大,降水较少。 答案:3.C 4.D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第5~6题。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A.物质循环关系 B.能量流动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 A.大气环流 C.生物循环
B.水循环 D.岩石圈物质循环
D.食物链关系
6.“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 )
解析:第5题,诗句反映的是植物(花)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回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的过程,体现了物质循环关系。第6题,诗句反映了河水东流入海,再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回到陆地上的水循环过程。 答案:5.A 6.B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完成第7~8题。 7.关于促使恐龙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8.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主要得益于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平衡功能 C.分解功能
B.生产功能 D.光合作用
解析:由恐龙时代到恐龙灭绝,说明这期间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地理环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推断中生代后期使环境恶化的不仅仅是气候或植物等单个要素,而应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理环境的新功能表现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在无人类干扰时,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答案:7.D 8.A
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读图,完成第9~10题。
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系分布示意图
9.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是( ) A.温带
B.热带
C.寒带
D.亚热带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10.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 ) 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 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 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 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
解析:结合题干和图示材料可知,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是亚热带。将图示副热带气候区与现在各地区气候进行对比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得暖湿,以北地区变冷、变干。 答案:9.D 10.D
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这类岩石按成因来分,属于( ) A.石灰岩 C.沉积岩
B.变质岩 D.岩浆岩
12.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虫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C.独特性
B.地域差异性 D.表现复杂性
解析:正确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表现进行分析即可。第11题,大堡礁是由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属于沉积岩。第12题,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气候的变化会导致生存环境的变化,最后导致珊瑚虫的死亡。 答案:11.C 12.A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
13.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 C.气候变干 A.整体性 C.稳定性
B.水源减少 D.物质沉积 B.差异性 D.脆弱性
14.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第14题,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及植被、动物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3.D 14.A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据此完成第15~16题。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