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的大学生考试作弊与反作弊分析
罗 建
【摘 要】作者对当代大学生的考试作弊问题进行了动机和心理因素分析,从考生作弊和老师监考两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博弈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要在这个博弈问题中实现 “双赢”,必须从学生主观上降低作弊的动机和概率,从老师和学校层次上加大监管力度,据此提出了遏制学生作弊与加强老师发现作弊的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两方面的努力可以大大减少目前大学生作弊严重的现象,从而建立起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局面。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3
【关键词】博弈论 考试作弊 反作弊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扩招,以及大学生考试压力的增加,目前我国高校考试、考核过程中大学生作弊的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仍然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考核、评定、甄别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频频发生,其主要原因归结于当代大学生有较为明确的作弊动机和较好的“心理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作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监考老师及自己的心理进行博弈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考试作弊动机和考试作弊心理两方面进行分析,试从这两方面入手杜绝或大大减少大学生作弊的现象。从社会角度上讲,一个人的作弊不构成问题,因为它是个别现象,不影响普通的社会大众。当大学生作弊的现象日益
普遍,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现象并逐渐威胁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时,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这时的作弊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已然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考试作弊动机的因素分析
任何社会现象出现都有原因,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作弊动机的因素从考生自身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宏观上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考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主要有: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学习动力,担心不合格,追求高分,虚荣心强,存在侥幸心理,自制力差,习惯性作弊,存在从众心理。很多作弊的同学看到平时不上课或不学习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高分,自己的成绩排名或奖学金等利益可能受到影响而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作弊动机或采取实际行动。而客观因素主要与社会、学校及家长相关,主要包括学校考风、考纪不严,同伴间影响,外界干扰因素多,教师教学质量不高,学风差,父母、老师给予压力大,试卷难度过大,补考风险高[4]。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现象,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从众思想,并想以身试法。另外,抓作弊力度“雷声大、雨点小”。高校在考前一般都会给学生做考前动员,讲明作弊的后果,但监考老师往往比较“仁慈”并不真正上报作弊者,学生认为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好事”而“放心”作弊[3]。这两方面的因素是当前大学生作弊的主要动机。
3.考生作弊心理博弈分析
3.1 心理博弈分析[2]
3.1.1 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从人性的角度而言,每一个人都有懒惰心理,既付出少,又想获得最大的成绩。现代学生的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独生子女偏多,
从小缺乏意志力的锻炼,加上对学习失去目标、学习动机不足,怕吃苦者大有人在。懒得上课、懒得复习,但又想考试过关,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作弊。 3.1.2 虚荣心理。由于许多学校设有奖励制度,不仅发证书,而且发现金鼓励,这对很多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尤其是对名利看得比较重的学生为了获取高分成绩,不惜铤而走险而选择作弊这一捷径。
3.1.3 不公平心理。这类学生对考试作弊从内心而言是比较反感的,一开始考试时他(她)们并不作弊,但逐渐发现平时不学习而因考试作弊获得高分的同学时,他(她)们的心理失衡了。在这种不公平心理的带动下,也开始试着考试作弊,但手段往往不高,相当慌张。一旦作弊被抓,这类学生的反应就相当强烈,情绪波动很大,内疚感、不公平感、失落感、倒霉感等一并涌上心头。 3.1.4 只求过关心理。这类学生对考试要求不高,只求及格万岁。他(她)们平时不用功读书,甚至有逃课的习惯,由于害怕考试不及格无法向家长交代,考试时只好临时抱佛脚或者作弊以求考试及格。
3.1.5 反感心理。这是现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几十年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度的反感心理,早已不知道考试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对学习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一考试大脑就不好用,只好作弊以求应付了事。 3.1.6 投机心理。少数学生跨入大学后,对自己放松要求,学习失去目标。平时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了期末考试就动歪脑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想用投机取巧来坐享其成。
3.1.7 讲义气心理。这类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但是性格里有一股很强的同情心和侠义之气,是非不分,仅凭义气。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慷慨地伸出“友谊”之手,其实是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