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信息检索作业
——《诗经·关雎》解读
一、注释方法
汉代:采用“传”和“笺”的注释方法。
唐代:《毛诗正义》采用“正义”的注释方法。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
“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宋代:《诗集传》采用“传”的注释方法。朱熹《诗集传》,以自作解说为主,兼
采他人之说,是对传这种注释形式的发展。
《四书章句集注》采用“集解”的注释方法。集解,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清代:《诗经原始》主要采用“疏”的注解方法,在对原文进行考据的基础上也注重兼释前人的注释。侧面采用“章句”的注释方法,但主要侧重于辨明章句结构(对单句分章来分析结构),而非全篇逐字解释,而是分句进行总结。 《诗三家义集疏》采用“集疏”的注释方法。对于字词的考证,参考了众多古典著作,如《文选》、《释文》、《广雅》、《说文解字》等,同时引用其他许多学者的观点,归纳出大量例证来解释说明,此外还结合方言的含义来作参考。由对字词的解释阐发出来许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对于字词含义的考证,会结合比较不同学者、不同著作,最后整合归纳,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
(一)联系
1.汉代与宋代都有采用“传”的注释方法,同时宋代的“传”是在汉代的基础增加兼采他人之说的形式。
2.唐代的《毛诗正义》和清代的《诗经原始》和《诗三家义集疏》都有采用“疏”的注释方法。但是,《诗经原始》和《诗三家义集疏》的“集释”方法更加精确,对于注释的考据更为合理。
(二)区别
1.汉代在使用“传”的注释方法之外,也采用“笺”的注释方法。从而对于原著中隐略不详的部分加以申发,或者记下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作为自己的阅读心得。
而宋代并没有使用“笺”的注释方法。
2.唐代和清代的注释方法都属于“疏”,但是在表现形式各有侧重点。唐代《毛诗正义》采用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诗经原始》的注释大多只是为了“扬弃”,主要的注释是名物考证。依靠原始文献本身的注释来进行合理推论。《诗三家义集疏》的集释部分引用的例证更加充分。
二、注释重心
他将自己对具体经义和语境的理解与前人视野和自己视野融合,以追本溯源、以经解经与解喻三种方法为主,注重音、义方面的解释。
.
《诗集传》的注释重心在:①句子的比兴;②用反切法注音;③字、句的解释;④自己的评述;⑤表达的思想等。
《诗经原始》强调逐字句对于“比兴”手法运用,同时受到清代对于义训诂和名物考据的影响关注名物考据,由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侧面推测诗歌描绘的主体。文中也表达自身的思想,但是在[眉评][附录]部分也大篇幅记叙他人的思想观点。
“君子”与“淑女”在先秦时代里,是具有重大道德意义的称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逑”为匹配之意,即为结合。在道德意义上,地位相当的淑女与君子通过婚姻结合,以此来反应诗人心中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在古代君主不仅是国家权力的最高者,同时也是天下人的道德楷模。虽然关雎篇中的淑女与君子并未明确指出是君主与后妃,但他们作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其婚配情况自然受到社会的关注与歌颂。因此后来学者在对关雎篇进行解读解释的时候,自然将其往先秦政治伦理体系方向进行解读。王先谦先生的《诗三家义集疏》,对于关雎篇的解读也是放到了君主的角度,其中表现了浓厚的礼乐文化。王先谦先生的解读是站在儒家正统的角度,有着鲜明的政治文化和礼乐文化的色彩,而没有将它单纯地理解为一首情诗。
(一)联系
1. 从汉代至清代都注重对于《诗经》逐字句的解释。
.
2. 丛唐代开始,对于《诗经》的集释和注疏部分逐渐增多。《诗集传》、《诗经原始》和《诗三家义集疏》都在前人注释的基础,衍生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自己的评述。
3. 《诗集传》和《诗经原始》中都强调“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通过对逐字句的“比兴”的考察,来探讨《诗经》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
4. 《毛诗正义》和《诗集传》都关注音义问题,《毛诗正义》注重音、义方面的解释,《诗集传》注意到反切法注音。
5. 《毛诗正义》的“追本溯源”法和《诗经原始》的“追求原旨”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二)区别
1. 《毛诗正义》中有经解经和解喻两种方法,是《毛诗正义》中独有的。
三、注释释义
孔颖达圆通毛郑两家之说,但又指出,不论对象是后妃还是众夫人,都是王后宫的女人,不善妒、劳苦贤善,是国君的好内助。孔颖达在《周南·关雎正义》中提到“然字所用,或全取以制义,关关雎鸠之类也;或假辞以为助,者、乎、而、只且之类也……古人之韵不协耳,之、兮、类、也之类,本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这是最早的按“为义”“不为义”将词划分开,他根据词义,结合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将词分为“义类”和“语助类”两大类,大致相当于今天
.
的实词和虚词,是汉语语法学史上实词和虚词的最早划分。孔颖达《毛诗正义》通过不同的训释方式揭示了不同的词类,蕴含着典型的词类思想。孔颖达的“义类”指的就是实词,他在进行训释时,一般是直接指称,很少标明“义类”。往往用“…之称”、“…之名”、“…称”、“…名”的训释方式来指称。
《诗集传》对《诗经》的含义做了新解释,结合了《毛传》、《列女传》和孔子、匡衡的言语。
在释义的结构上,《诗集传》在《诗经》原文中插入用反切法标明的注音,再分句判断其“比兴”,接着解释词句的意思,然后结合之前的注释,最后写出自己的理解。
例如:第一章“关关雎鸠,……君子好逑。”这句的释义:①“七余反”是用反切法对“雎”字的注音;“乌了反”是用反切法对“窈”字的注音……②“兴也。”说明这句使用了“比兴”中“兴”的手法。③关于词的解释,如:“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④“生有定耦而不相乱,耦常并游而不相猬,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由词的解释说明了《毛传》和《列女传》中的注释。⑤“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后凡言兴者,其文意皆放此云。”采用了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注释。⑥“孔子曰”、“匡衡曰”则运用了前人对《诗经》的理解。⑦“可谓善说诗矣。”这类句子个人认为是对其他人理解的评价。
从《诗集传》的内容来看,《周南·关雎》篇第一章,“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并继承《毛诗序》的看法,认为“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关雎》中君子指文王,淑女指姒氏,文王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