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时间:2024年1月7日,上午8:30-10:30,共120分钟】
云南省202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I卷 阅读题(共4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是什么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联结在一起?是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那么,从总体来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呢?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圣治》)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里仁》)孟子说(《论语: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告子上》)《孟子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舍生而取义。”(?告子下》)《孟子。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容。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礼适》),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已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已。”(《礼记.
坊记》)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提出“群居和一”之道(《荀子.荣辱》),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他认为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就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维系群体利盛就成为一种美德。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文质彬彬”,才?雍也》)。 “和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称得上君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在今天这样的竞争时代,应该怎祥理解“和的精神呢?“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竞争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暂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中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扑》)天道是刚健的,君子蚊法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说“客乃公”(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唯公才能久。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好像走进一座巨大无比的宝库。我们要认真清理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吸取那些至今仍然有助于社会前进的东西、以增进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 中华儿女不能断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乳汁!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是在古代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清理遗产,包括剔除糟粕这个艰巨的任务。抱残守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一样,都是没有前途的。
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未来。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斷,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化,必将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选自人教版必修4附录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 -是对人的尊崇;二是重视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面追求人格的完美。
B.孔子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即“夫民,神之主也”。
C.祖先或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民族文化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是中华文化崇拜的对象。 D.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會生而取义”,都体现了他们重视节操和修养。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以问题开篇,引出“中华文化”这一论题,接着论述了中华文化的几个特点,引经据典,论据丰富。
B.作者举荀子提出“群居和一”之道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 C.作者将中华民族文化比喻为一座巨大的宝库,号召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D.作者辩证地指出传统文化的局限,认为清理遗产,要剔除糟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都要和谐。
B.佛学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结合形成禅学,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 吸取外来文化营养,使它变成自己文化的- -部分的精神。 C.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要达到“和的境地是不可能的。
D.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和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 必定能使中华文化水葆青春。 二、古诗文阂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
矣!”
赵。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
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C.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