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表面处理工艺有很多种,钝化就是其中一种,那么金属表面钝化处理是指什么?钝化处理后的金属会有什么变化呢?据了解,金属表面钝化处理后的金属防腐性能有所提高,钝化机理有两种:薄膜理论和吸附理论。这两个钝化论点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呢?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从热力学上讲,绝大多数金属在通常的介质中都会自发地被腐蚀。可是金属表面在某些介质环境下会发生一种阳极反应受阻即钝化的现象,钝化大大降低了金属的腐蚀速度,增加了金属的耐蚀性。成相膜理论与吸附理论并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它们都认为产生金属表面饨化是由于在表面上产生了钝化层(三维的成相膜或二维的吸附层)。但成相膜理论强调了饨化层的机械隔离作用,而吸附理论认为主要是吸附层改变了金属表面的能量状态,使不饱和渐趋于饱和,降低了金属表面的化学活性,造成钝化。
薄膜理论认为:金属或合金腐蚀时在表面生成了一层非常薄的保护膜,它阻滞了阳极反应的进行,这种薄膜故称为钝化膜,这种钝化膜通过试验证明是存在的,但结构还不太清楚。例如不锈钢的钝化膜,有人认为是McooH型的非晶态物质。
吸附理论认为:金属或合金表面吸附了氧,这些氧的一部分被金属中的电子偶极化,成为电偶极子。其带正电的一端在金属表面上。氧会优先吸附于金属表面活性最大的一些点上、从而降低阳极活性阻滞阳极反应的进行。根据试脸结果:只要金属表面的6%为氧吸附就足以阻滞阳极反应的进行,使该金属钝化。若把吸附的氧换算为氧化物,即按单分子层计算,也远不足包覆整个金属表面。这是钝化膜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有钝化作用的阳极极化曲线图(如下)Ee为白腐蚀电位;Ecp为致钝电位;icp为为致钝电流密度;ip为维钝电流;Ef为活化电位;E82为氧的平衡电位。 有钝化的恒电位阳极极化曲线。对于研究靠钝化来耐蚀的金属腐蚀与钝化行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其实关于金属表面钝化过程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不会是某一单一因素造成的,它与材料的表面成分、组织结构、能量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