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我国核技术利用法律法规概述 .................................................................................................................1
第二章 法律法规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8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17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28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37 放射源分类办法 ...............................................................................................................................................47 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的公告 ...............................................................................................................50 射线装置分类中对自屏蔽工业探伤机构理解的回复 ....................................................................................54 关于发布《放射性废物分类》的公告 ...........................................................................................................5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核技术利用部分) ........................................................................61
第三章 重要规范性文件 .......................................................................................................................................62
通用类 ...............................................................................................................................................................63 关于发布放射源编码规则的通知 ...................................................................................................................63 关于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事故分级处理和报告制度的通知 ................................................72 关于规范核技术利用领域辐射安全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 ............................................................77 关于加强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的通知 ................................................................................................79 关于公共场所柜式X射线行李包检查设备用户单位豁免管理的公告 .......................................................80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免于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核技术利用项目有关说明的函 ...............................................................................................................................................................81 关于明确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85 关于规范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豁免备案管理工作通知 ........................................................................87 关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有关问题的复函 ................................................................................................89
核技术医疗应用类 ...........................................................................................................................................90 关于实施碘-125放射免疫体外诊断试剂使用有条件豁免管理的公告 .......................................................90 关于放射性药品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 ............................................................................................93 关于医疗机构医用辐射场所辐射监测有关问题的通知 ................................................................................95 关于放射性药品转让审批有关时限问题的复函 ............................................................................................97 关于临床检验中心(所)使用碘-125放射免疫体外诊断试剂的复函 .......................................................98 核技术工业应用类 ...........................................................................................................................................99 关于印发《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的通知 ........................................................................99 关于加强γ辐照装置设计单位监督管理的通知 .......................................................................................... 105 关于印发《辐照装置卡源故障专项整治技术要求(试行)》等两个文件的通知 .................................. 107 关于进一步加强γ射线移动探伤辐射安全管理的通知 .............................................................................. 110
第一章 我国核技术利用法律法规概述
1
一、核技术利用概述
核技术利用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本教材所称放射性同位素包括放射源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研究和教学等领域的使用。核技术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辐射危害,如使用不当辐射可能对人身造成有害的健康效应;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失去有效控制的放射源,可能发生丢失或被盗而造成潜在危害等。因此,作为辐射安全责任主体的核技术利用单位,严格遵守并执行国家核技术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并落实单位内部辐射安全管理体系,是辐射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国核技术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文献记录表明中国最早的放射源利用是北京某医院使用镭针。随着核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疗、食品安全、环保、资源勘探、公共安全及科研等多个领域,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根据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统计数据,我国近几年来放射源的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共有核技术利用(本文中指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单位)约7.6万家,使用放射源总数达14.4万枚,使用射线装置18.9万台。
我国核技术利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放射源应用类型多、数量大和分布广。放射源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科研与教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分布在建材、医疗、科研院校、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煤炭、辐照加工等行业;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主要用于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校。这些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
137
Cs、60Co、241Am、238Pu、90Sr、192Ir、63Ni等,用于工业核子仪器仪表
的计量与控制、医疗诊断与治疗、石油勘探、工业探伤和科学研究等。另一个明显特点是放射源区域分布状况极不平衡,东西部在辐射工作单位数量、放射源使用数量、放射性核素应用类别等方面差别非常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比西部地区较为发达,辐射工作单位数量和放射源数量也明显多于西部地区。同时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也是放射源应用较为集中的地区。
二、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指导性文件、其他监管要求文件,其主要组成如图 1-1 所示。
(1)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以主席令发布,具有高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效力。
2
目前我国核技术领域适用的主要的国家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其目的为防治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身健康,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该法律明确规定了核技术利用单位的责任,包括本单位放射性污染防治,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采取安全与防护措施,对工作人员进行放射性安全教育、培训,依法对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承担责任等。
(2)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根据国家法律制定,是国家法律在某一个方面的进一步细化,规定了该方面的法规要求。以国务院令发布,具有法律约束力。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行政法规规定了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范围、监管机构及其职权、监管原则及制度等重大问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国务院于2005年颁布实施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449号令,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经国务院令第653号、第709号修正),该条例明确了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监督管理包括放射源生产、销售、使用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审批颁发、放射源转让审批和备案、放射源进出口审批、安全与防护标准和导则的制定、放射源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废旧放射源的收贮、辐射事故应急处理,以及安全与防护监督检查等。为了加强放射性物品运输及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国务院又相继发布了《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562号令)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612号令),使辐射安全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3)部门规章
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主要包括国务院条例实施细则及其附件、行政管理规定等两部分,以部令发布,具有法律约束力。
目前核技术领域,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管理办法主要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31号,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经环境保护部令 第3号、第47号、生态环境部令 第7号修正)、《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18号,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是规范放射源安全利用的第一个部门规章。明确了辐射安全许可证颁发、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和转让审批等各项行政许可的办理要求和程序;《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对放射源许可与豁免管理、人员培训、辐射监测与个人剂量监测、废旧放射源管理及辐射工作场所退役、熔炼废旧金属的辐射监测、产品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性能管理等内容做出了更详尽的规定。
(4)指导性文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