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30年代诗歌
学习提示:
总体把握本时期各种诗歌创作流派和趋向。重点掌握以戴望舒、卞之琳等诗人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创作。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发展概况
中国新诗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中,出现了各种尝试,形成了各种流派。到了三十年代,在诗歌的创作上,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作。这样就形成了两大诗歌派别的对峙的局面。 1、大众化(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蒋光慈,殷夫,中国诗歌会。
他们的特点:(1)强调及时,迅速的反映时代的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2)强调诗歌紧贴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做直接的描摹。(3)强调诗人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4)在诗歌形式上,特别是中国诗歌会,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臧克家:他也从事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但基本上是站在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表现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他笔下表现的是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 2、贵族化——戴望舒,徐志摩:
后期新月派(前期是以1927年前北京《晨报副刊 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提出理智节制情感,诗歌形式的格律化等问题,我们也将他们称为“格律诗派”)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成员除早期的徐志摩,林徽因等老诗人外,还有陈梦家,卞之琳等。这些年轻诗人大多是徐志摩的学生或晚辈,后期新月社可是说是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1931年9月陈梦家编选《新月诗选》,选入主要代表诗人18家80首诗。在序言中强调“本质的纯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并宣称诗的本质在超功利的纯粹的自我表现,认为诗歌表现时代风云,传达人民呼声,都是夸大的梦。因此,他们和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站在了对立的位置上。和前期新月派创作不同的一点是他们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认为“真实的感情是诗人最紧要的元素。”
1
第二节 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1日,施蛰存、杜衡、戴望舒编辑《现代》杂志,刊载相当多的诗歌,诗风大致相同,时人称之为现代诗派。同时,戴望舒发表的《诗论》和杜衡为《望舒草》写的序言几乎被当作该派的理论纲领,促进了该派的发展。1935年《现代》杂志停刊,1936年戴望舒又与徐迟、路易士(纪弦)创办《新诗》杂志,并邀北方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参与编务,更促使现代诗派有引人瞩目的发展。这一派诗人众多,仅在《现代》杂志上聚集的诗人就有戴望舒、施蛰存、杜衡、金克木、李金发、冯至、卞之琳、何其芳、路易士、侯汝华、朱大楠、林庚、龚树揆、宋清如、李心若、玲君、史卫斯、南星、番草、吴惠风、陈江帆、杨世骥、杨予英、陈雨门、刘振典、吕亮耕、李白凤、李广田、禾金、徐迟等人。现代派实际上汇合了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一些诗人,先后以《现代》和《新诗》为大本营,构成30年代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衰颓。虽然现代派从形成到衰落不过五六年时间,却形成了一支促使新诗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40年代的“九叶诗人”继承和发扬光大。
现代派诗人的代表性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二十岁人》(徐迟,1936)、《绿》(玲君,1937)、《石像辞》(南星,1937)、《春野与窗》(林庚,1934)等。 一、现代诗派的起因
现代诗派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内外原因:其一,世界和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发展都对现代诗派产生发生作用。一战后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得到传播。中国社会现实在大革命失败后,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离五四时代理想很远,这样的状况激起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宇宙人生的思索。现代派诗人主要有两方面构成:一是在革命的浪潮中跌落下来的“弄潮儿”;二是刚走出学校大门,激情和梦幻就立刻破灭的青年学生。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和苦闷,他们对革命诗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非诗”倾向产生厌倦与不满,而走向艺术的象牙塔,转向对“纯诗”的追求。他们疏远社会现实主题,更注重表现内心世界,在“荒原”、“倦行人”的母题中找回自己的自我的形象与意识、情绪和感觉。他们的创作真
2
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也是一种时代脉搏的跃动。其二,针对后期新月派某些诗人对形式的片面追求滑入形式主义泥坑,象征派诗歌生搬硬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诗作晦涩怪异等现象,新诗发展需要一批诗人探索诗歌艺术发展道路,现代诗派是对新月派和象征派的继承改造与反叛。其三,经过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现代诗派在模仿西方的同时,也回过头来寻找民族文学之源,使新诗向民族文学传统寻求发展动力。 二、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
现代诗派继新月派、象征诗派之后,又一次掀起了寻求“纯诗”的浪潮。他们已经摆脱感情的直白渲泻,开始向人的内心、人的深层体验进行挖掘;力求去除诗歌内容、形式、语言中非诗的杂质,使诗艺得到纯化。也就是说,现代派的诗歌创作,是由寻求语言形式的解放,进到了寻求诗歌艺术本质的更高阶段。用现代派重要作家施蛰存的话说,现代派“的诗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1、
关于“现代的情绪”。
现代派诗人大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出现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不像革命诗人那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也不像新月派诗人那样有程度不同的政治意识。在他们看来,现实是丑恶的,虚幻渺茫的,只有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感觉,他们的诗歌才是真诚和实在的,才能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他们的立场是倾向“第三种人”的,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并非把艺术当作实现某种政治主张、改革社会的工具,而是当作他们疲惫和彷徨的灵魂得以安憩的场所。按施蛰存的话说,就是他们的文学是在“俨然地发挥了指导精神的普罗文学”和“庞然自大的艺术至上主义”这两种各自故作尊严的文艺思潮底下,“幽然地生长出来的一种反动——无意思的文学”。戴望舒也说,法国文坛的纪德是“第三种人”,忠于自己的艺术的作者,不一定就是资产阶级的“帮闲者”。
现代诗派的“无意思”并不是意思的无,他们在诗中表露的是自己的内心生活,他们对压抑着生命激情的外在现实的不满,是对灰色的日常生活的叹息,生命的欲望常常包裹在神秘的幻境里,如梦中月,水中花。他们反复吟咏着寂寞的幽居,空蒙的山色,飘落的落叶,迷惘的人生,破碎的爱情,感伤的青春。(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