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
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 初闻涕泪满衣裳 C. 却看妻子愁何在 D. 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 (1)回头 (2)D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
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1)A
(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BCD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
⑵ 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①素: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1)“高鹤”“闲云”是闲适、恬静的意象,“野山”“秀竹”是清净,幽静的意象,对这几个意象综合分析,可知作者用这几个意象营造了闲适、恬静的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诗人非常喜欢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他独自一人一边在西溪泛舟,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水边的悠闲的白鹤、两边秀丽清幽的山景、青翠的竹林、天上闲适的白云,这一切都让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他完全沉浸在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不知不觉月亮都出来了,诗人还舍不得离开,因此这首诗的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
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而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 故答案为:⑴ 清幽恬静;
⑵ 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颔联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中,诗人在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同时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尾联描绘的意境是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格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调高远 意蕴悠长 B. 明快抒情 富含哲理 C. 意境辽阔 基调低沉 D. 豪放洒脱 轻松愉快 【答案】 (1)C (2)B
【解析】【分析】(1)ABD赏析正确。C “颈联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错误的,这首诗陆游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第二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故B正确。ACD不正确。
故答案为:⑴ C;⑵ B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目、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格调的能力。格调就是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解答是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 , 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C 谩有:空有。“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问”字巧妙地衔接下片。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报”字承接上片中的“问”字。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 问;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