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
系构建探析
董 喆
【摘 要】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对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进行研究。确立了基于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和宏观政策三个评估维度的21个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 【期刊名称】湖北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3(032)002 【总页数】5
【关键词】 职业导向;社会体育;就业能力;评价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2011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激增到660万[1],加上未就业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011年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问题被列为最受社会关注教育热点问题的第三位。
目前,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国高校共设置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五种体育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创办较晚,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态势良好,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发展势头迅猛。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创建社会体育专业,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作为新增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到2008年底,全国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已达230所[2]。社会体育专业作为新设专业经过高速发展后,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据各地教育职能部门公布的
相关数据显示,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艰难。一边是缺口较大的人才需求,一边是艰难的就业形势,巨大现实反差不禁让我们冷静下来对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进行理性反思,是什么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向社会体育职业劳动力的转化?从社会体育职业设置和需求出发,对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研究,有助于从出口上对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历程进行回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寻找解决之径,实现社会体育专业良性发展,是众多体育专业院系的一致诉求。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查阅相关研究论文和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分别对社会体育专业领域专家或资深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单位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咨询。
1.2.3 层次分析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模型,对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逐层确立。 1.2.4 逻辑分析法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后,对“社会体育专业”和“就业能力”内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能反映两者的代表性指标。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对所有有效咨询表中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确定权重。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对权重评价主体信度进行检验。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系数对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内部一致进行检验。
2 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实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创建全国第一个社会体育专业至今,已走过二十年。全国广大体育专业院系在社会体育专业经历了创建初期的高速发展后逐渐开始理性思索发展历程和方向,寻求解决社会体育人才缺口和残酷就业现实的矛盾的途径。
一方面,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4月7日公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后面简称“规划”)中提到,我国目前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为65万人,根据《规划》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达到100万以上,最终实现城市每千人至少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每两千人至少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3]。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随着我国体育逐渐由建设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转移,国家对于社会体育的关注和投入空前提升,《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的颁布实施,提出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社会体育发展迎来绝好契机。由此来看,我国对于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就业前景良好。
另一方面,据2008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高校本科专业就业排行榜,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仅13.13%,排就业率后二十位的本科专业中第七位[4]。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07年江苏省高校就业率排行情况,扬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