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如何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微案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业4:

微案例:聚焦日常教学中的小问题,围绕问题,梳理您使用的小技能、小方法和小策略,依托对问题的解决,体现出问题解决中所包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完整的叙事形文本(参见模板:微案例征集的基本框架)形式呈现出来,要以教学案例为依托,以技术手段为载体,录制成教学故事微视频(配备您制作的ppt、讲稿、画册等多种展现形式,外加您独有的讲解)。

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的基本框架

微案例:指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小问题,所采取的小策略、小方法、小技能。

学校: 姓名: 年级: 学科: 初中 历史 一、问题标题:简明扼要概括本案例所要解决的小问题(30字以内) 如何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 二、问题描述/呈现(不少于150字) 简要描述: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您的“小问题”,并将问题中包含的表象和深层问题挖掘出来。 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教学毫无创新可言。 三、原因追溯 造成“小问题”的因素有哪些?具体分析阐述。 1、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2、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 3、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四、方法/策略选择或者技能应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可以只写方法策略或者技能) 一、要正确的认识历史、准确的把握过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所谓历史的眼光,就是要历史地、客观地、辩证的看问题。我们进行教学时,无论分析历史事件,还是评价历史人物都要力求做到不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从历史的发展中探求历史的规律。例如,汉武帝时为什么会出现独尊儒术的局面?儒家的正统地位为什么会历两千余年而不衰?对于前一个问题,应详细的分析汉武帝时的历史条件:秦始皇靠法家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就了一代伟业。但他走了极端,实行严刑峻法,过度役使百姓,结果至秦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奉行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由于亡国这个毒瘤地恶性发展,终于爆发了\七国之乱\,中央政权受到严重的威胁。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正适应了当时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核心,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找到一个合适的模式,从而真正实现汉兴的目标,避免了短命而亡的悲剧或封建割据局面地出现。要弄清儒家思想为什么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就得在更广阔深刻的背景上去分析。给学生揭示了四点:1.阶级斗争的需要。无论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要从孔孟那里找寻护身符;2.君主专制政治对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必然成为全社会的统治思想;3.从孔孟开始,经过历代大儒的改造和充实,儒家思想已成为一个完整体系。在这方面,其他思想不能与之比肩;4.中国地理环境的半封闭性,中国的文明程度高于周边国家。 二、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历史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社会的观念。那么,教学的创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的更新。历史教育不是直接用新观念来武装学生,而是培养学生用时代的观念来理解历史。历史有两层含义:作为本体,他指人类经历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因而它是现在的,不定的,可变的。中学历史教育是一种对历史本体的特殊认识活动,它应当是现在而非过去的,是现在的人为着现在而在认识历史。因此,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化,时代性就成了历史教育的显著特征。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事实不是死寂的过去,它同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历史虽然是过去了的事情,但历史的东西往往会以思想的形式顽强的存留于今天。因此,对历史加以过滤是必需的,而这个过滤的武器就是今天的思想。这样,对现实的认识就成了对历史认识的思想前提。 三、深入钻研,认真挖掘,处理好对教材的再开发与教学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 就历史教学而言,有两种意义上的创新。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分析与理解;二是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创新教学形式、手段,对学生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学生是不会产生精神飞跃的。但是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分析理解,仍是一种浅层的形式主义的创新,也不会产生精神飞跃。如果学生从我们的教学中获取的是平庸的思想,或是教条主义的陈旧观念,则无论教学形式多么新颖,塑造出来的都只是一种守旧,平庸,过时的\人才\。因此,对教材的再开发,即对教材的创新分析与理解,就成了历史教学创新的根本。 五、实施过程(不少于500字) 具体描述实施过程,并形成相应的文本,可以配合展示过程中的照片或者成果图片等。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六、实施成效(不少于500字) 简要描述:所选策略、方法及技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矛盾冲突的化解)所起的作用? 通过实施以上策略、方法及技能,对实际问题解决情况如下: 1、历史教学设计体现了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2、归纳总结了一套“史料”教学。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3、学会了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七、评价与反思(不少于750字) (一)所选策略、方法和技能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或冲突的化解)?有助的话,为什么?如果所选方法、策略和技能并未达到预期成效,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二)就上述分析,以及问题解决的现有状态,提出进一步的改进策略。 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

《如何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微案例

作业4:微案例:聚焦日常教学中的小问题,围绕问题,梳理您使用的小技能、小方法和小策略,依托对问题的解决,体现出问题解决中所包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完整的叙事形文本(参见模板:微案例征集的基本框架)形式呈现出来,要以教学案例为依托,以技术手段为载体,录制成教学故事微视频(配备您制作的ppt、讲稿、画册等多种展现形式,外加您独有的讲解)。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766d3udt63cwgi893aj3uh255c6oi00c4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