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研究论文
成本效益分析较多地运用于对工程项目可能的选择,主要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剔除成本后的净效益,进而判断备选方案的经济性。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教育成本效益分析可以理解为“用系统的方法来考虑决策方案的成本和效果”,教育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辅助决策的工具,通过它可以确定哪种是实现特定教育目标最为有效的方式。随着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开始逐渐成为教育成本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就学人数的大幅增加,对于教育经费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相对于稀缺的教育经费资源,如何保证教育产出的质量是一个十分艰巨的系统任务。在此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教育成本效益分析,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更好地筹集教育资金。从投资角度来看,尽管教育具有较强的外溢作用,特别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教育依然无法通过市场行为来实现均衡,教育注定是一项消耗性工程。教育对于整个社会或国家而言,是一种公共物品,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为满足公共利益服务的一种机制,这一机制只有由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来提供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平和效率。从各国教育发展的实践来看,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的情况更是如此。政府在教育投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整个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
保障作用。因此,教育成本效益分析,有利于发挥教育财务管理在筹集资金方而的积极作用,用真实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来向国家财政部门筹集预算内的教育资金。
有助于对进行合理配置。资源合理配置是将各种具有价值的人、财、物,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排列组合,使得经过重新组合后的资源能够发挥更大效用。资源相比较于人的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和稀缺的,当社会需要不停扩张时,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满足需要这一社会普遍问题。因此,合理有效地配置,发挥其最大效能,是对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要求。配置就是将有限的合理地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部门和机构中去,以便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如何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之间,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之间,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基本建设之间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如何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然而,配置是一项十分复杂、困难的工作。要使发挥应有的效应,的配置就要做到既符合需要,又体现公平效率,否则就会出现教育浪费现象。因此,教育成本效益分析既要考虑我国教育投入的现实状况,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教育、不同类别教育和不同层次教育等的要求,坚持将投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既促进教育发展,也体现教育公平。
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调节教育资金。加强教育成本效益分析有助于的合理配置,但也应该看到,的科学合理配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现实中,教育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因素又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复杂多变的客观现实。也正是因为这些不断变化着的现实,教育成本效益分析更要从实际出发,保证的配置具有针对性,更富有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基本确立了以市场机制为主的社会运行机制,作为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基地的教育系统,也必然参与这个新型循环。但是,由于教育系统自身所固有的公益性和非排他性等特点,一方而需要计划机制进行宏观上的供需调节,另一方而也必须引入市场调节手段和方式。因此,利用成本效益分析将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调节教育资金的配置和流向,使教育投资更贴近实际,更趋于合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资金调节作用。
提高教育成本效益的关键在于进行准确的教育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帮助进行教育决策的工具,成本效益分析并非十全十关、无所不能。和其他分析方法一样,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成效取决于对这些因素是否有全而的认识,以及能否对其做出恰当的处理。一般而言,影响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目标约束。任何决策都必须首先明确其活动目标,目标既是决策的出发点,又是决策的归宿点。没有相应的决策目标,决策者无法
拟定具体的备选方案,更不要说为了选择优化方案而进行评估和比较。那么,如何确定成本效益分析的目标呢?某项行为方案是否可取,要看该行为方案的效益是否超过成本,或者至少相等。只有这样,教育决策者才会认为值得,行为本身所需资源也才能得以保障。利用成本效益分析工具评估行为方案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方案的整体效益,既要实现重点目标,也应兼顾其他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决策者而对许多复杂问题时,并不能够保证从一开始就有十分清晰的决策目标,问题的紧迫性也不允许决策者等到总目标都完全弄清了再选择决策方案。因此,需要他们根据已掌握的部分信息,确定短期的、局域胜的小目标,先从解决紧迫的、局部的问题入手,一边了解情况,一边解决问题,逐渐明确总体的决策目标。
物质约束。决策是为了实施,要实施就得具备实施的现实条件。决策是否可行,取决于主观、客观的许多因素,要认真分析比较,使人力、物力、时间、技术等各方而都得到保证。超出现实条件,片而追求高指标、高速度,这样的决策只能是欲速不达,非但不能获得预期的效益,反而会浪费稀缺的,造成教育成本不必要的增长。因此,在成本分析过程中要考虑客观物质条件的约束。
人员约束。很明显,所有教育成本效益分析都将受到决策者个人因素的影响。理查士和格林罗曾指出“行政决策的达成,很多时候是受个人原因和情绪因素影响”。他们认为,最常用来选择适当行动
方向的方法,是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直觉、判断和经验。台湾学者吴清基也提出“有关决策之个人因素探讨,可从四角度去加以分析:个人价值观念、个人知识背景、个人直觉习惯、个人人格特质”。
成本效益分析必须是一种“教育理性”行为。“理性”曾被理解为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是在特定条件约束下的,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进而选择出让大部分人满意方案的一种行为方式。由此可知,理 __方式就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思维和行动。因此,也就决定了凡是理性的行为方式必定是有着稳定的评价标准。强调“教育理性”行为,是因为个人的理 __无法排除主观因素。所以,不能因为决策者的价值体系或评价标准不符合决策者以外其他人的或其他集团的价值观,就否定其行为的理胜。为了更科学、更严谨地讨论相关问题,我们有必要选择“教育”作为限定词来对成本效益分析中的理性加以限制,以此表明正确的教育投资价值观。这里所说的成本效益分析必须是一种“教育理性”行为,是指在制定教育活动目标,设计备选方案,进行评价与判断时,都要按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对方案的评估判断必须独立进行。对于教育成本效益分析而言,要想充分发挥每一位决策组织成员的潜在能力,不仅要给决策组织创造出一种自由抉择的环境,为决策组织成员营造一种自由思考的氛围,还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做出的决定可能会给项目实施效果造成的影响,更要让他们在整个方案评估判断过程中负起一定的责任,承担起相应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