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一)性质:
1、《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2、《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 (二)作用:
1、使学生会选择常用的工程材料的牌号及热处理。
2、使学生具有合理选择金属切削刀具以及对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和加工方法的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4、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工作奠定必要基础 5、培养了学生在铸造、锻造、焊接工艺等方面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定位与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加工工艺和机械热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②熟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具有确定零件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尺寸的 初步能力。
③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切削加工与装备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每个学生在钳工、车工、焊工上,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加工出
符合要求的零件。 3、情感目标
①敬业爱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风范。 ②能较好地将环保意识与专业思想结合起来。 ③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专研创新的精神。
三、课程资源
1、教材:《机械制造基础》
主编:宁朝阳 副主编:刘永祥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本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理论上以够用、必需为度;强调应用性、操作性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写的,内容以机械制造为基础,重点讲述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方法、铸造、锻压、焊接、机械加工等实践操作规程和方法。
四、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与工程结合 课内与课外结合
五、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2、认真理解基本概念 3、善于做好阶段总结
(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大模块:
(1)机械制造绪论
(2)金属材料与钢的热处理
(3)机械制造中的热加工 (4)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一般被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讲授。教学周数为12周,共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60学时,实践练习为6学时,小结、复习和考试为6学时。 六、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教师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采用随堂讨
论的形式,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自主锻炼以及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机会。 2、以案例、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设为条件不充分或者无标准答案的实际问题。
3、考核方式: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1、“从做中学”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感性认识比较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做中
教,学生从做中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成效,如讲授车削阶梯轴时,学生可以通过在实习工场边操作边学习。
2、案例教学法
以生产一线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
力与启示作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如对45号钢圆柱棒料外圆表面加工方案分析等。
3、实践操作教学法
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如让学生在车间通过自己磨刀
熟练的掌握了刀具各个角度的控制方法。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七、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1、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热加工》这
几门独立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全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2、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从做中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教学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用科研促进教学,及时把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改革成果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八、课程建设规划
本课程现距离课程的建设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未来的时间里,按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争取将该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做如下工作:
1、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交流、学习,进一步加大本课程建设的力度和深度,使之更为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2、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改进本课程的各种课件与相关的资料库,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建设方案,使之更加完善。
3、进一步分析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和运用本课程知识
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门课程的介绍
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说课人:苏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