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长段病变的要点及难点(全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长段病变的要点及难点(全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因此所造成的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腔内处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不过,最近几年,随着介入技术的提高,介入器材工艺的改进,使得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病变进一步拓展,从2000年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到2007年TASC II以及到现在,腔内治疗长度病变的例数逐渐增多,适应症也逐渐拓展。结合我们10年的回顾病例对腔内治疗的一些要点和难点做一粗略介绍。 要点一:合理的入路

正确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尽可能选择操作径线短的入路利于操作和控制。对于髂动脉狭窄病变,多选择同侧股动脉入路,而对于支架远心端需要精确定位者,多选择对侧股动脉入路,并应用长金属血管鞘抵达对侧髂总动脉开口处,利于支架的输送,并可以经血管鞘随时造影,利于支架的定位。双侧髂动脉闭塞应选择经肱动脉入路,而完全闭塞病例一般不选择同侧股动脉入路,以免引起主动脉夹层。 1, 经对侧股动脉逆行入路:

适用于大部分的髂股腘动脉阻塞病例, 常用Cobra2导管翻越腹主动脉。当腹主动脉分叉角度过小,腹主动脉下端狭窄,腹主动脉与髂动脉过度迂曲时C2导管很难通过,可以使用Simon1或Omini导管翻越腹主动脉。此种入路方法最常用,穿刺方便,操作顺手,但是操作路径长,特别

是在对膝下远端的操作,由于导管长度不够或即使导管长度足够,但是导管可控性变差,方向调整及力度上都遇到困难,在遇到严重闭塞斑块或者斑块钙化是,导管通过尤为困难。在这种入路时Crossover鞘(翻山鞘)或者长鞘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增加导管支撑力,而且交换导丝导管方便,通过鞘管可以直接造影了解操作的进展情况。有时应用“子母”导管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CTO导管,如CXI导管等的广泛使用为这一入路提供了方便。

2,直视下股动脉切开入路:

采用同侧股部小切口,游离暴露出同侧股动脉。适合股动脉内合并血栓的病变,通过取栓,使长段病变变短。直视能够较好的控制出血好,可以进行多方向的穿刺、多部位病变的治疗,而且术后不需制动,可以早期下床,减少卧床引起的其他并发症。如果合并有股动脉切口部位的病变,可以直视下行内膜剥脱术。但是也带来的问题是置鞘管部位病变处理困难,而且在导管室操作不方便。 3、同侧股动脉顺行穿刺入路

适用于股浅中段以下的病变,尤其是对于膝下动脉病变时,此路径为最佳路径。通过同侧穿刺操作距离短,导管容易控制;通过阻塞部位时,力度好掌握;导管长度不受限制,可以到达最远端,成功率高。但是在顺行穿刺时导管大约有40%的机会进入股深动脉,怎么样避免?A,下肢外展外旋:股浅位于股深外侧;B,进针后先造影,在Roadmap路径下再进鞘管,避免引起股深动脉血肿;C,高位进针:韧带上方,根据股浅部位方向调整导丝。D,即使进入股深动脉,也可应用双导丝技术重新回到

股浅动脉内。

4、经上肢动脉穿刺入路

主要为肱动脉,腋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适合于双侧髂动脉病变甚至股浅动脉近端2/3部分病变。穿刺锁骨下动脉,可以到达腘动脉P2段。需备用长鞘导管。笔者采用该通路治疗2例病例,达到较好效果。但由于路径长,所采用血管细,并发症多,在其他路径无法实施时采用。 5、逆行入路

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病变的远端穿刺或切开逆行开通病变血管,穿刺点可以足背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腘动脉,股浅动脉的任何段。可以用穿刺针直接穿刺闭塞血管,甚至是闭塞支架。这种入路的原理在于远端斑块较近端斑块松软,导丝易于通过。这种入路多是和近端入路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顺行入路和逆行入路相结合可以给双导丝和双球囊技术提供平台。利用B超引导或实时路径图或观察血管的钙化影能大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的并发症。 要点二:髂、股浅动脉开口处闭塞,如何进入?

1,阅读术前的CTA或MRA观察髂外动脉、股浅动脉开口处地位置,有些病变在正位看时感觉股浅动脉开口开始即闭塞,但这只是假象。要在斜位观察,如果髂动脉采用对侧斜位,股动脉则采用同侧斜位,斜位角度为20-30度,但应仔细观察CTA或MRA截面图,找出最佳投射角度。也可在术中利用DSA的3D功能,寻找最佳投射角度; 2,观察髂、股动脉钙化斑块的走向,可以提示血管位置;

3,多角度看不到残端,也无动脉钙化斑块的影象,而且开口处阻塞,如何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长段病变的要点及难点(全文)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长段病变的要点及难点(全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因此所造成的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腔内处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不过,最近几年,随着介入技术的提高,介入器材工艺的改进,使得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病变进一步拓展,从2000年TASC(TransatlanticInte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74a38oufu6k2tg1xudp48fsc2a7k200rm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