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型乳剂:Ca(OH)2、Zn(OH)2、硬脂酸镁等,接触角?>90?,易被油润湿。
4、 辅助乳化剂?要指与乳化剂合并使用能增加乳剂稳定性的乳化剂?(1)增加水相粘度的
辅助乳化剂(2)增加油相粘度的辅助乳化剂 乳剂的鉴别 乳剂的稳定性
(一)分层分散相与连续相存在密度差,使流体系分散相会逐渐集中在顶部或底部降低分层速度的方法
?①减小乳滴的直径; ?②增加连续相的粘度;
?③降低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密度差; ?④增加相容积分数。
(二)絮凝:乳剂中分散相液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原理:产生絮凝的主要是粒子表面的?电位降低的结果,乳滴和乳化膜仍保持完整,尚未出现合并现象,但预示乳剂稳定性下降。 三)转相(变型)
?1、概念:O/W型变成W/O型乳剂或相反的变化称为变型。
?2、原理:转相(phaseinversion)主要是由外加物质使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的。 (四)合并与破坏乳剂的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
原因
?①温度过高而引起乳剂的水解、凝集、粘度下降,促进分层;过冷可引起乳化剂失水作用,使乳剂破坏。
?②加入相反类型的乳化剂。
?③添加油水两相均能溶解的溶媒。 ?④添加电解质。 ?⑤离心力的作用。
?⑥微生物的增殖,油的酸等均可引起乳剂的破裂。 ?(五)酸败指受光、热、空气、微生物等影响
(六)陈化?油、水两相在放置过程是产生的相互扩散互溶使液滴长大的现象
影响乳化的因素:
乳化剂的性质与用量,乳化剂用量越多,乳剂越稳定,一般为%-10%;分散相的浓度与乳滴大小,分散相的浓度为50%时,乳剂最稳定,乳滴越小、大小越均匀,乳剂越稳定;黏度与温度;乳剂的黏度越大越稳定;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使乳剂的稳定性降低。 乳剂的制备方法有:
(1)干胶法。乳化剂先与油混合,再加入水乳化:湿胶法,乳化剂先与水融合,再加入油乳化。(2)新生皂法。油相中所含的有机酸和水相中含的碱混合后可产生新生皂乳化剂,不断搅拌,即形成乳剂。(3)两相交替加入法。向乳化剂中交替加入油或水,边加边搅拌可形成乳剂。(4)机械法。将乳化剂、油相、水相混合后,用乳化机械制成乳剂,可大小量或大量制备。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①降低界面张力,减少乳化的能量,减少表面自由能;
?②决定乳液的类型;取决于乳化剂与水相及油相的相互作用强弱; ?③形成稳定界面膜,阻止陈化和聚结; ?④产生静电和位阻排斥效应; ?⑤增加界面粘度,阻止自身位移; ?⑥复合界面膜的形成。
第八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是指直接注射于体内或直接用于创伤面、黏膜等的一类制剂 灭菌制剂:指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无菌制剂: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无菌制剂的种类
注射用制剂:注射剂、输液、注射粉针等; 眼用制剂:滴眼剂、眼用膜剂、软膏剂、凝胶剂等 植入型制剂:植入片等;
创面用制剂:溃疡、烧伤及外伤用溶液、软膏剂、气雾剂等。 手术用制剂:止血海绵剂和骨蜡等 湿热灭菌法
定义:指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
优点:由于蒸气比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变性,同时还有灭菌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湿热灭菌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
类别:包括热压灭菌法、流通蒸气灭菌法、煮沸灭菌法和低温间歇灭菌等方法,根据药品性质进行选用合适的方法。
(1)热压灭菌法(掌握)定义:指用高压饱和水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一般公认为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适用范围:耐高温和耐高压蒸气的所有药物制剂、玻璃和金属容器、瓷器、橡皮塞、滤膜过滤器等。
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1)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蒸气性质:其他介质pH值介质的营养成分 灭菌参数D值(Decimalreductiontime)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Z值
降低一个lo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F值
在一定灭菌温度(T)下给定的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的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equivalenttime),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以min为单位。
F0值
在一定温度(T)、Z值为100oC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oC、Z值为100oC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仅限于热压灭菌。 冷冻干燥的特点
优点:①受热影响小
②药液经过除菌过滤,杂质微粒少 ③剂量准确
④含水量低,稳定性好 ⑤产品质地疏松,溶解性好 缺点:①设备造价高 ②工艺过程长 ③能源消耗大 ④工艺控制要求高
注射剂(Injection),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
注射剂按分散系统分类可分为:溶液型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乳浊液型注射剂、固体粉末型注射剂。给药途径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穴位注射等
注射剂的分类乳剂型溶液型粉末型混悬型 优点
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2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4可以产生局部定位作用 缺点
1.使用不便且注射疼痛 2.制造过程复杂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无菌 无热原 无可见异物 安全性
渗透压、等张性
pH注射剂的pH要求与血液相等或
接近,血液,注射剂一般控 制在4~9的范围内。
(七)稳定性
(八)降压物质 注射剂的主要附加剂 注射剂附加剂的主要作用
提高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 (1)增加药物的理化稳定性; (2)增加主药的溶解度; (3)抑制微生物生长;
(4)减轻疼痛或对组织的刺激性等。 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调节 定义
(1)等渗溶液(isoosmoticsolution):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2)等张溶液(isotonicsolution):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
等张调节在等张溶液中既不会发生红细胞体积改变,更不会发生溶血。 注射剂处方组成 一)注射用原料
符合药典或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小试检验合格后使用。
(二) 注射用溶剂1.注射用水2.注射用油3.其他注射用非水溶剂 (三)注射剂主要附加剂
缓冲剂、抑菌剂、增溶剂、等渗调节剂、抗氧剂、鳌合剂、填充剂、保护剂、助悬剂、稳定剂等
(四)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调节
(五)热原 注射剂的制备
热原(pyrogens):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的物质,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产生来源:大多数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致热能力最强)、霉菌、病毒 热原的主要污染途径
注射用水:是热原污染的主要来源; 原辅料;
容器、用具、管道与设备等; 制备过程与生产环境; 输液器具。
热原的去除方法(1)高温法;250℃,30min以上。
(2)酸碱法;(3)吸附法:针剂用活性碳,(4)离子交换;和8%#122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5)凝胶过滤法;(6)反渗透法;(7)超滤法;(8)其他方法如二次以上湿热灭菌,或适当提高灭菌温度和时间,以及微波等
输液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它是注射剂一个分支。 输液的种类1.电解质输液2.营养输液3.胶体输液4.药物输液
输液剂的质量要求注射量较大(>100ml),对无菌、无热原及澄明度应特别注意 pH接近人体血液的不能引起酸碱中毒 渗透压可为等渗或偏高渗 不能引起血象的任何异常变化 不能有产生过敏反应 异性蛋白及降压物质 输液中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
输液剂的种类及用途是:①电解质输液,用于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 等,如氯化钠注射液等;②营养输液,用于补充供给体内热量、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和水分等如葡萄糖注射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剂输液等;③胶体溶液,用于维持血容量和提高血压等,有多糖类、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等,如右旋糖酐注射液,明胶注射液、聚维酮注射液等。 滴眼剂
定义: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无菌水性或油性澄明溶液、混悬液或乳状液,供滴入的眼用液体制剂
作用:消炎杀菌、散瞳缩瞳、减低眼压、治疗白内障、诊断及局部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