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卫第七版药剂学重点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微粒沉降速度可按Stockes定律计算: 2

V=2r(?1-?2)g/9?

Stockes公式的运用条件: ①混悬微粒子均匀的球体; ②粒子间静电干拢;

③沉降时不发生湍流,各不干拢; ④不受器壁影响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①减小粒径②增加介质粘度③降低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

丁铎尔现象(Tyndallphenomenon):如果有一束光线在暗室内通过微粒分散体系,当微粒大小适当时,光的散射现象十分明显,在其侧面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乳光的现象。是微粒散射光的宏观表现。

絮凝理论 1、电荷中和; 2、桥连作用;

3、聚合物—溶剂作用;

4、颗粒表面电荷的不规则分布; 5、渗透压吸引

絮凝(flocculation):微粒分散体系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加入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分散体系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加入的电解质称反絮凝剂。

特点: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既可是絮凝剂也可是反絮凝剂。常用的有: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洒石酸盐、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氯化物等。 ?应用:较为复杂。

就考虑其种类、用量、微粒的电荷、助悬剂的种类等因素。 DLVO理论DLVO理论是关于微粒稳定性的理论。

(一) 微粒间的VanderWaals吸引能(ΦA)同物质微粒间的VanderWaals作用永远是相

互吸引,介质的存在能减弱吸引作用,而且介质与微粒的性质越接近,微粒间的相互吸引就越弱。

(二)双电层的排斥作用能(ΦR)粒接近到它们的双电层发生重叠,并改变了双电层电势与电荷分布时,才产生排斥作用

(三)微粒间总相互作用能(ΦT)微粒间总相互作用能:ΦT=ΦA+ΦR (四)临界聚沉浓度

总势能曲线上的势垒的高度随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加大而降低,当电解质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势能曲线的最高点恰好为零,势垒消失,体系由稳定转为聚沉,这就是临界聚沉状态

空间稳定理论微粒表面上吸附的大分子从空间阻碍了微粒相互接近,进而阻碍了它们的聚结,这类稳定作用为空间稳定作用

空缺稳定理论聚合物没有吸附于微粒表面时,粒子表面上聚合物的浓度低于体相溶液的浓度,形成负吸附,使粒子表面上形成一种空缺表面层。可能使胶体稳定使胶体分散体系稳定的理论称为空缺稳定理论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与分散介质间存在的密度差。其沉降速度可用Stokes定律描述:

2?2(?1??2)D2(?1??2)??g?g

9?18?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沉降速度的方法:减少微粒半径;减少了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

密度差;向混悬剂中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在增加介质黏度的同时,也减少了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

微粒分散体系(dispersesystem):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phase),而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medium)。 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殊性能:

①微粒分散体系首先是多相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因而会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

②随分散相微粒直径的减少,微粒比表面积显着增大,使微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所以它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容易絮凝、聚结、沉降的趋势; ③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胶体分散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电泳等性质。

第五章粉体学基础 粉体的物态特征:

①具有与液体相类似的流动性; ②具有与气体相类似的压缩性; ③具有固体的抗变形能力。 粒径的表示方法:

1、几何学径(geometricdiameter)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粒子几何形状所确定的粒子径

2、球相当径1)等体积相当径2)等表面积径3)等比表面积径4)有效径

3、筛分径(sievingdiameter)又称细孔通过相当径,当粒子通过粗筛网且被截流在细筛网时,粗细筛孔直径的算术或几何平均值

粉体粒子的比表面积粒子比表面积是指单位重量或体积所具有的粒子表面积。Sw=6/?dvs;Sv=6/dvs

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1、吸附法(BET法)Sw=ANVm公式:P/V(P0-P)=1/VmC+(C-1)P/VmP0) 2、透过法Kozeny-carman公式Sv=?Sw=14[A?Pt?3/L?Q(1-?)2]1/2 3、折射法Sv=[4ln(I0/I)LCv] 粉体的流动性与充填性

一、粉体的流动性(flowability) 粉体流动性的表示方法 1.休止角(angleofrepose)

静止状态的粉体堆集体自由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休止角,用?表示,?越小流动性越好。

2.流出速度(flowvelocity) 流出速度越大,粉体流动性越好。

3.压缩度(compressibility) 4.内摩擦系数

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

(1)粒度:体止角与粉体粒径的大小有关,粒径增大休止角变小。

一般粒径>200?m,休止角小,流动性好;

在临界粒子径以上时,随粒子径增加,粉体流动性也增加

(2)粒子形状和表面粗糙性:粒子形状越不规则,表面越粗糙,休止角就越大,流动性也越小。 (3)吸湿性:

(4)加入润滑剂:润滑剂可以改变粉体的休止角,减少粒子间的凝聚力,改善粒子的表面状态,主要是减小表面的粗糙性,改善粒子的流动性。密度大的有利于流动

(5)密度 改善流动性的方法

(1)适当增加粒子径 (2)控制含湿量

(3)添加少量细粉 (4)添加助流剂

润湿性润湿性是指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现象。粉体的润湿性对片剂、颗粒剂等到固体制剂的崩解性、溶解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吸湿性是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第六章流变学基础

流变学(Rheology)系指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学 牛顿流动

理想的液体服从牛顿粘度法则(1687年,牛顿定律,Newtonianequation),即切变速度D与切应力S成正比:S=F/A=?D

牛顿液体:服从牛顿定律的液体。 ?牛顿流动:牛顿液体的流动形式。 ?牛顿液体的特点:

?①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

?②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为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可用Andrade公式表示。 ?=Aexp(E/RT)

A为常数,E为流动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流动活化能:液体开始流动所施加的能量。

非牛顿流动非牛顿液体(nonNewtonianfluid):不符合牛顿定律的液体,如乳剂、混悬剂、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等

按非牛顿液体流动曲线为类型可将非牛顿液分为塑性流动、假塑性流动、胀性流动、触变流动

塑性流动:不过原点;有屈伏值S0;当切应力SS0时,切变速度D和切应力呈直线关系。

假塑性流动:没屈伏值;过原点;切应速度增大,形成向下弯的上升曲线,粘度下降,液体变稀

胀性流动:没屈伏值;过原点;切应速度很小时,液体流动速度较大,当切应速度逐渐增加时,液体流动速度逐渐减小,液体对流动的阻力增加,表观粘度增加,流动曲线向上弯曲

触变流动等温的溶胶和凝胶的可逆转换的原因:对流体施加切应力后,破坏了液体内部的网状结构,当切应力减小时,液体又重新恢复原有结构,恢复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因而上行线和下行线就不重合。 第七章液体制剂

液体制剂: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态制剂,可供内服和外用。 液体药剂质量要求:浓度准确、质量稳定;均相液体药剂应澄明,非均相液体药剂的药物微粒应分散均匀;口服液体药剂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液体药剂应无刺激性;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包装容器应方便患者用药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其注意事项为:(1)溶解法:工艺流程:附加剂、药物称量→溶解→滤过→补足溶剂量→搅拌→质量检查→包装;(2)稀释法: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使用时再用溶剂稀释至需要浓度。挥发性药物浓度稀释过程中应注意挥发损失。 按给药途径分类 内服液体制剂:

合剂、糖浆剂、乳剂、混悬剂、滴剂等。 外用液体制剂:

皮肤用:洗剂、搽剂等;

五官科用:洗耳剂、滴耳剂、洗鼻剂等; 直肠、阴道、尿道用:灌肠剂、灌洗剂等 液体药物剂的特点

?A.优点

?1、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2、引湿性药物或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制成溶液较为适宜,(如水合氯醛混合物)。 ?3、给药途径广泛,可用于内服,也可用于皮肤和粘膜。 ?4、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

?5、某些药物制成液体更能合理地发挥作用。 B.缺点

稳定性差、易发霉、包装要求较为严格、不易携带和运输、非水溶剂均有药理作用、成本高、易产生配伍变化等。

液体药剂按分散系统分为:均相液体药剂和非均匀相液体药剂.均相液体药剂包括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非均匀相液体药剂包括溶胶剂、混悬液剂、乳浊液剂。 常用分散溶剂

?A.极性溶剂 ?1、水(water)

?2、甘油(Glycerin)

?①粘稠、味甜、毒性小。

?②能与水、乙醇、丙二醇而不与氯仿、乙醚及脂肪油混溶。 ?③酚、硼酸、鞣酸在甘油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④外用:多用、化学活性较小,>30%有防腐性、>90%对皮肤有脱水作用和刺激性。 ?⑤内服:含量在12%g/ml以上时,有甜味,能防鞣质析出。 ?3、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 ?①有良好的防冻作用,有较强的吸湿性。

?②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甘油相混溶,能溶解大量的药物,有“万能溶媒”之称。

?③较好的皮肤渗透促进剂,并有轻度刺激。

人卫第七版药剂学重点整理 

微粒沉降速度可按Stockes定律计算:2V=2r(?1-?2)g/9?Stockes公式的运用条件:①混悬微粒子均匀的球体;②粒子间静电干拢;③沉降时不发生湍流,各不干拢;④不受器壁影响提高稳定性的方法:①减小粒径②增加介质粘度③降低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丁铎尔现象(Tyndallph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6zts0e49u3h0qq02ukg7f1wl0k4iy014z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