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减穴位贴敷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
床研究*
陈兴华1,张丽美1△,蔡海琼1,汪 洋2
【摘 要】摘 要: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减穴位贴敷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体内白细胞介素-2及干扰素-λ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中药穴位贴敷合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3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合安慰剂穴位贴敷)30例,分别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2及干扰素-λ明显升高。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两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散加减穴位贴敷能够有效地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及免疫功能。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穴位贴敷;肝郁脾虚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1988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首先命名的一组原因不明、持续存在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症候群[1],常伴有低热、头痛、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和压痛、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多种神经精神症状。本病的主要特征为新发生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虚弱性疲劳,持续的时间大于等于6个月,而且卧床休息后不能缓解,而各种实验室检查或者体格检查均没有发现明显的
异常。据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有60万人死于过度疲劳,35%的人群处于过度疲劳状态。CFS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新杀手”,有“不死的癌症”之称。研究表明,CFS患者普遍有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故CFS亦称为“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障碍综合症”[2-3]。笔者采用四逆散加减穴位贴敷治疗肝郁脾虚型的CFS,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2及干扰素-λ的影响,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3月到2013年4月,共收集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6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1~54岁之间,病程最短者8个月,最长者49个月。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2~55岁之间,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48个月。经t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11月 CDC的Fukada等修订的1988年由Holmes首次提出的CFS的诊断标准[4]:(1)具有临床评定的不能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病史不少于6个月,且目前患者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较患病前明显下降,休息后不能缓解。(2)具有下述症状中的4项或以上: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大、触痛;④肌肉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一种类型新、
程度重的头痛;⑦不能解乏的睡眠;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超过24 h。同时具备以上两项,并排除以下症状性慢性疲劳:①原发病可以解释的慢性疲劳,如未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失眠、药物副作用所致的医源性疲劳;②临床诊断明确,现行医疗条件下治疗困难的一些疾病持续存在引起的疲劳,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③过去或现在主要诊断为精神抑郁性情绪失调或有忧郁症特征的双极情志失调,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痴呆、精神性厌食等;④病前2年至今有各种不良嗜好,包括嗜烟、嗜酒等;⑤严重肥胖,身材指数=体重(kg)/身高(m)>45。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临床研究指南》[5]中属于肝郁脾虚型的患者。主症:倦怠乏力,胸闷,纳呆,关节肌肉疲软无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次症:胃脘或胁助胀痛,食后腹胀,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或时溏时干,肠鸣矢气,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者;②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证型属于肝郁脾虚者;③年龄在18岁到55岁;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愿意并能够配合参加测试者;⑤整个病程中没有在其他医院或场所接受过与本研究相类似治疗措施的患者;⑥学历在初中及以上,能够理解自评量表内容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有传染性皮肤病患者;③疤痕体质或由于皮肤过敏等客观原因不能接受穴位敷贴治疗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合并有心血管、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