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天龟教育刑法20题-0806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D.甲诈骗丙的诈骗数额为5万元,其中3万元既遂,2万元未遂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A选项:《刑法》第264、265条规定了盗窃罪,盗窃是违背他人的意志,将它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第三者(包括单位)占有。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入户盗窃规定为成立盗窃罪一种独立方式,且没有数额要求,但本案发生在2010年,故不适用上述规定。那么应适用的规定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成立盗窃罪。” 甲进入乙家,但发现乙家徒四壁,且玉坠只放在桌子上,故甲断定玉坠为不值钱的仿制品具有一定根据,在当时的情况下,甲非专业人员,甲也不可能认识到该玉坠是“数额较大”的,甲认为该玉坠是不值钱的,只是顺手拿走,甲主观上没有盗窃的故意,所以不构成盗窃罪。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犯罪分子处分自己犯罪所得的行为通常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因而属于事后的不可罚行为。但是甲谎称玉坠乃秦代文物并将所盗玉坠卖给丙的行为,是符合诈骗罪的行为,侵犯了丙的财产法益。所以将所盗玉坠卖给丙的行为又触犯了新的法益,应当独立评价为新的犯罪,故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因此,B选项正确。

C选项:甲顺走玉坠时,对“数额较大”没有认识,缺乏盗窃犯罪故意,不构成盗窃罪,甲将所盗玉坠卖给丙,具有可罚性,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应独立评价为诈骗罪,故不应追究甲盗窃玉坠的刑事责任,但应追究甲诈骗丙的刑事责任。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诈骗罪既遂基本结构为: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后,受骗者产生或继续维持、强化错误认识,其次受骗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然后行为人取得财产,最后被害人受到财产损失。本案中,甲对丙实施了欺骗行为,致丙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认识作出处分财产的行为,最后丙遭受了3万元的财产损失,故甲的诈骗数额应为3万元。根据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的规定:“诈骗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诈骗罪既遂处罚。”所以甲想骗5万元,但最终只骗到3万元的,应认定甲诈骗丙的诈骗数额为3万元。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8.乙驾车带甲去海边游玩。到达后,乙欲游泳。甲骗乙说,我在车里休息,把车钥匙给我。趁乙游泳,甲将该车开往外地卖给他人。甲构成何罪? A.侵占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竞合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A选项:《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侵占罪中有变合法占有为非法占有的行为。本案中,乙并没有让甲代为保管汽车的意思,甲只是乙的占有辅助人,并不实际占有汽车,故甲不构成侵占罪。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刑法》第264、265条规定了盗窃罪,盗窃是违背他人的意志,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第三者(包括单位)占有。本案中,甲违背乙的意志,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乙的汽车偷偷盗走并出卖给第三人,甲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成立盗窃罪。因此,B选项正确。

C.D选项:《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诈骗罪要求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做出处分财产的行为,本案中,乙没有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认识而处分其财产(汽车)的行为,故甲不构成诈骗罪。因此,C.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

9.关于故意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绑架幼女乙后,向其父勒索财物。乙父佯装不管乙安危,甲只好将乙送回。甲虽未能成功勒索财物,但仍成立绑架罪既遂

B.甲抢夺乙价值1万元项链时,乙紧抓不放,甲只抢得半条项链。甲逃走60余米后,觉得半条项链无用而扔掉。甲的行为未得逞,成立抢夺罪未遂

C.乙欲盗汽车,向甲借得盗车钥匙。乙盗车时发现该钥匙不管用,遂用其他工具盗得汽车。乙属于盗窃罪既遂,甲属于盗窃罪未遂

D.甲在珠宝柜台偷拿一枚钻戒后迅速逃离,慌乱中在商场内摔倒。保安扶起甲后发现其盗窃行为并将其控制。甲未能离开商场,属于盗窃罪未遂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

A选项: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只要行为人开始实施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就是绑架罪的着手;一旦以实力控制他人,绑架罪就已既遂。本案中,甲已经达到以实力控制乙的程度,故甲虽未能成功勒索财物,但仍成立绑架罪既遂。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刑法》第267条规定了抢夺罪,抢夺行为是指当场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抢夺,而且具有导致被害人伤亡可能性的行为。本案中,甲对乙实施抢夺行为,并最终抢得半条项链,已经成立了抢夺罪既遂。虽然甲抢夺整条项链的目标没有实现,但不影响对甲抢夺罪既遂的评价。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甲、乙具有共同盗窃的故意,且实施了共同盗窃的行为,甲、乙成立盗窃罪的共犯。但是,乙盗车时并未使用甲的钥匙,而是用其他工具盗得汽车,故甲的钥匙并未发挥作用,甲对该盗窃行为没有提供任何原因力(包括行为和心理方面),即甲的盗窃行为并未得逞,故甲成立盗窃罪未遂。所以,乙成立盗窃罪既遂,甲成立盗窃罪未遂。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盗窃罪是否既遂在于受害人是否失去对财物的控制。针对于小件物品,只要行为人将其握入手中,装入包中等就是既遂。本案中,甲在珠宝柜台偷拿一枚钻戒后迅速逃离,此时甲已经控制了该钻戒,

而商场已经失去了对该钻戒的控制,甲是否离开该商场并不影响其对钻戒的控制,故甲成立盗窃罪既遂。因此,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C。

10.甲的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盗窃?(不考虑数额)

A.某大学的学生进食堂吃饭时习惯于用手机、钱包等物占座后,再去购买饭菜。甲将学生乙用于占座的钱包拿走

B.乙进入面馆,将手机放在大厅6号桌的空位上,表示占座,然后到靠近窗户的地方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座位。在7号桌吃面的甲将手机拿走

C.乙将手提箱忘在出租车的后备箱。后甲搭乘该出租车时,将自己的手提箱也放进后备箱,并在下车时将乙的手提箱一并拿走

D.乙全家外出打工,委托邻居甲照看房屋。有人来村里购树,甲将乙家山头上的树谎称为自家的树,卖给购树人,得款3万元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

A.B选项:财物由谁占有是区分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关键,在刑法理论中,占有可分为事实上的占有和观念上的占有。在本案中,由于“某大学的学生进食堂吃饭时习惯于用手机、钱包等物占座后”,故可以认为由于占座的钱包在观念上属于其主人占有,并不属于遗失物,此时,甲以非法占有为目,以和平手段将钱包的占位己有的,触犯盗窃罪。 因此,A.B选项正确。

C选项:在刑法理论上,当在特定的封闭空间范围内,主人丧失了财物的占有后,其财物的由特定场所的管理者占有。在本案中,当乙将自己的手提箱遗忘至出租车的后备箱时,由出租车司机占有该手提箱。此时,甲的行为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和平手段将财物的占为己有的,触犯盗窃罪。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本案中,乙委托甲照看房屋,但委托其照看房屋并不等于委托其处理自家的树林,其自家的树林的占有并未发生转移,此时,甲背着乙将其树木盗卖给他人,属于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和平手段将财物占为己有,触犯盗窃罪。因此,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BCD。

11.乙全家外出数月,邻居甲主动帮乙照看房屋。某日,甲谎称乙家门口的一对石狮为自家所有,将石狮卖给外地人,得款1万元据为己有。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同时触犯侵占罪与诈骗罪

B.如认为购买者无财产损失,则甲仅触犯盗窃罪

C.如认为购买者有财产损失,则甲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 D.不管购买者是否存在财产损失,甲都触犯盗窃罪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A选项:《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侵占罪中有变合法占有为非法占有的行为。本案中,甲只是托乙照看房屋,房屋及屋内财物并未转移占有,仍为乙所占有,甲尚未占有该财物,其后的行为也不是变合法占有为非法占有的行为,故甲的行为不构成侵占罪。因此,A选项错误。

B.C.D选项:《刑法》第264、265条规定了盗窃罪。盗窃是违背他人的意志,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第三者(包括单位)占有。甲擅自处分甲财物的行为,对乙来说,违背了乙的意志,将乙的财物转移给外地人(第三者)占有,故甲构成盗窃罪。《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诈骗罪既遂基本结构为: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后,受骗者产生或继续维持、强化错误认识,其次受骗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然后行为人取得财产,最后被害人受到财产损失。甲将石狮卖给外地人的行为,如果认为1万元是石狮的市值,即购买者无财产损失,则甲不构成诈骗罪。此时,甲仅构成盗窃罪。因此,B选项正确。如果认为1万元远远高于石狮的市值,即购买者有财产损失,则甲构成诈骗罪。此时甲同时触犯盗窃罪与诈骗罪。因此,C选项正确。但是无论甲是否构成诈骗罪,甲都构成盗窃罪。因此,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12.菜贩刘某将蔬菜装入袋中,放在居民小区路旁长条桌上,写明“每袋20元,请将钱放在铁盒内”。然后,刘某去3公里外的市场卖菜。小区理发店的店员经常好奇地出来看看是否有人偷菜。甲数次公开拿走蔬菜时假装往铁盒里放钱。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不考虑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乘人不备,公然拿走刘某所有的蔬菜,构成抢夺罪 B.蔬菜为经常出来查看的店员占有,甲构成盗窃罪 C.甲假装放钱而实际未放钱,属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 D.刘某虽距现场3公里,但仍占有蔬菜,甲构成盗窃罪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A选项:《刑法》第267条规定了抢夺罪,抢夺行为是指当场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抢夺,而且具有导致被害人伤亡可能性的行为。抢夺行为不要求乘人不备、公然夺取。甲的行为不满足导致被害人伤亡的可能性,且该财物也不处于被害人紧密地占有中,故甲不构成抢夺罪。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店员只是处于好奇查看是否有人偷菜,其与该蔬菜并不具有占有关系,其无对该蔬菜的支配和控制权利,也不存在店员合法占有该蔬菜的权利来源。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诈骗罪既遂基本结构为: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后,受骗者产生或继续维持、强化错误认识,其次受骗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然后行为人取得财产,最后被害人受到财产损失。而甲并没有实施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欺骗行为,被害人也没有因错误认识而进行财产处分行为,故甲不构成诈骗罪。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刑法》第264、265条规定了盗窃罪。盗窃是违背他人的意志,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第三者(包括单位)占有。本案中,刘某将蔬菜装入袋中,放在居民小区路旁长条桌上,并写明“每袋20元,请将钱放在铁盒内”。该行为表示刘某未放弃蔬菜的所有权,之后刘某虽然去3公里外的市场卖菜,但是按照社会观念,刘某仍然占有该蔬菜。甲取菜但不给钱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构成盗窃罪。因此,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13.乙女在路上被铁丝绊倒,受伤不能动,手中钱包(内有现金5000元)摔出七八米外。路过的甲捡起钱包时,乙大喊“我的钱包不要拿”,甲说“你不要喊,我拿给你”,乙信以为真没有再喊。甲捡起钱包后立即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以其他方法抢劫他人财物,成立抢劫罪 B.甲以欺骗方法使乙信以为真,成立诈骗罪 C.甲将乙的遗忘物据为己有,成立侵占罪

D.只能在盗窃罪或者抢夺罪中,择一定性甲的行为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A选项:《刑法》第263条规定的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压制反抗、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要求实施压制反抗、强行取财的行为。抢劫罪的手段行为是“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其要求对人实施,并达到足以压制对方的反抗。本案中,甲未对乙实施压制反抗、强行取财的行为,不成立抢劫罪。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诈骗罪要求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使对方陷入或维持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并基于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物,被害人遭受了损失。本案中乙没有陷入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也没有因为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而有处分财产的行为,所以甲不构成诈骗罪。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侵占罪包括侵占委托物(侵犯的法益是财物的所有权及委托关系)与侵占脱离物(侵犯的法益是所有权)。本案中乙的财物虽然距乙有七八米远,但是乙未丧失对财物的占有,乙的财物也不属于遗忘物,甲的行为不成立侵占罪。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刑法》第264、265条规定了盗窃罪;《刑法》第267条规定了抢夺罪。关于抢夺罪和盗窃罪的关系,刑法理论上存在两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抢夺罪与盗窃罪是对立关系。抢夺是公然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盗窃是完全违反他人意志,秘密窃取他人占有的财物,故凡是公然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不成立盗窃罪,而成立抢夺罪;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抢夺罪与盗窃罪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抢夺行为都符合盗窃行为的特征,但盗窃行为不一定符合抢夺行为的特征,即二者是特别关系,抢夺罪是特殊法条,盗窃罪是普通法条。盗窃是完全违反他人意志,取得他人占有的财物,不需要秘密窃取。因此,本案中甲的行为不成立抢劫和诈骗,要么成立抢夺,要么成立盗窃。故只能在盗窃罪或者抢夺罪中,择一定性甲的

天龟教育刑法20题-0806 - 图文

D.甲诈骗丙的诈骗数额为5万元,其中3万元既遂,2万元未遂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A选项:《刑法》第264、265条规定了盗窃罪,盗窃是违背他人的意志,将它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第三者(包括单位)占有。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入户盗窃规定为成立盗窃罪一种独立方式,且没有数额要求,但本案发生在2010年,故不适用上述规定。那么应适用的规定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6tmv99ugy4g4gh0kzl91od1e2lms500xw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