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
作者:吴敏良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7年第6期
[摘要] 高职“双一流”院校建设重在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动态调整可使人才培养能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可有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进而进一步提升高职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形成专业群品牌效应。建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应坚持以下理念:努力突出学校特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以专业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合作模式,如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等;要准确及时预测专业群人才需求;在资源建设中应形成校企、校校、专业群间以及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享模式。“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应以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基本构架。
[关键词]双一流;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 吴敏良,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与职业教育(长沙410201)一、“双一流”和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T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国家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不久,湖南省教育厅制定了《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6-2018)实施方案》,明确将高职院校纳入“双一流”建设范畴,并提出把30个左右高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专业(群)的任务。特别是2017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又印发了《湖南省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再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建设50个高职特色专业群进入全国高职学院同类专业群的前列,到2030年,将建设80个高职特色专业群进入全国高职学院同类专业群的前列,到2050年,将建设100个高职特色专业群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目前,各高职院校也都在为迎接“双一流”建设,撸起袖子加油干。
“双一流”( Double First- Class)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重在学科,对于高职双一流院校则重在建设一流的专业群。关于一流的含义,三
国·魏·刘劭《人物志·接识》中有所描述:“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可见,一流是一个形容词,它用来形容事物的等级和类别。在这里应表示为等级,即
为第一等。所以,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设一流的高职专业群就是要建设第一等的专业群。
关于高职专业群的概念,从已有的研究看,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专业群有时被作为“教学管理单位”,即“将专业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将专业群作为学校内部资源使用与人才产m的实体组织”,“再以专业群为单元组建二级学院”,这种观点强调的是资源的组合;有时被作为“教学基本单位”,即以专业群为背景开发课程,此观点希望通过课程整合与重组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培养。[2]笔者认为,专业群的构建更应注重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内在联系性,而不是过多地考虑教学管理的方便性,基于这一考虑,我们更倾向于《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对专业群的描述,即高职专业群是高职院校根据其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组成的专业集合,一般由5个左右专业构成,[3]它基于单个专业之上,又是对单个专业的整合和超越。一流专业群建设目标的达成取决于队伍、环境和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一流专业群建设任务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就是指在专业群调整系统的运行中应遵循的与其运行有关的各因素和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T作方式和原理。通过动态调整可以使专
业群建设能够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适应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二、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主要功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的主要功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科学构建专业群,从而更好地为区域产业转型战略服务,为满足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在优化升级过程中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有力支持。
2.通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可以有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并协同创新。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并协同创新,实现将企业和行业先进、规范的技术标准.岗位标准与专业群标准对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期而稳定的发展机制。[4]
3.通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一流专业群建设基于单个专业之上,又是对单个专业的整合和超越,一流专业群建设目标的达成取决于队伍、环境和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一流专业群建设需要一流专业支撑的同时,也可极大地带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一流专业的形成。
三、建设高职专业群
动态调整机制的若干理念
(一)主动适应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源现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充分发挥行业与企业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编制专业群建设方案。同时,根据经济转型时期的人才需求变动情况,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群内部结构,努力实现高职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
(二)突出学校自身特色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抛弃以往的那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办学思路,坚持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5]凸显学校专业群建设的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力争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创一流专业群。
(三)推行政行企校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建立以专业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专业群建设模式。发挥好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及时为专业群建设把脉,把专业骨干教师送到行业、企业去,实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便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灵活适应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6]并为专业群实现动态调整夯实基础。
(四)准确及时预测人才需求
高职专业群建设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通过政府发布的人才需求动态和行业发布的市场技术变革与主体发展态势以及对新职业、新T种、新工艺进行精确研判来对专业群建设方向进行预测分析,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进行超前培养,从而提升专业群建设的前瞻性。
(五)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立足资源整合,推动校企、校校、专业群间以及专业群内各专业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 四、构建以运行和保障机制为核心的
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两部分内容。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运行机制建设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的运行过程由决策、执行、协调、参与、监督等环节组成,应加强运行过程各环节的综合建设。
1加强建立凸显高职院校主体地位的决策机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运行机制首先就是要加强决策机制的建设。从高职专业群目前建设的现状看,推动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力量主要还是来自政府,如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把重点专业为龙头组建专业群作为一项规定动作。不可否认,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各高职院校都加快了专业的优化整合以及专业群建设的速度,但因为在专业群建设中最主要的主体高职院校仍处于被动地位,专业群建设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一些高职院校采取的是应付方式,对学校现有专业往往是生硬地裁砍,然后构成一个个专业群。而因为这些专业群没有经过事先科学设计,缺乏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也就决定了专业群的先天不足,群内各专业联系不紧密。因此,在专业群建设和动态调整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更好地发挥好其主观能动性,做到在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科学决策机制。
2.加强建立互利互赢和共建共享的多方参与合作机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专业群的动态调整需要在坚持互利互赢和共建共享原则下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的联系与合作,要切实让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参与到专业群的建设中来,而不应是学校“唱独角戏”或是闭门造车,这样,学校才能真正掌握行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发展动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及产业技术进步对人才技术技能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优化学校整体专业布局.控制专业群内的专业数量、专业方向和专业规模,使专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同步变化。
3.加强建立专业群建设的咨询指导机制。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经验,建设得好的特色专业一般都有一个务实的、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自始至终对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因此,对于建设难度更大的专业群,更应该建立这种咨询指导机制,[s】成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证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高效运作,充分发挥好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智囊和指导作用,吸收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先进专业建设理念,集中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促进专业群建设。
4.加强建立专业群建设的第三方评价机制。过去,因为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专业群建设的内容是否真正实现了动态调整,都是各学校自己说了作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对专业群建设动态调整的效果,根据调查,一些专业和专业群在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上也不做调整,而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制定就一直沿用,更谈不上对专业群发展机制等深层次方面内容做到动态调整了。因此,如果建立一种有别于学校内部评估的以行业企